《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结题报告课题编号:200902006主持人:王国才河北省海兴县张会亭乡板桥中学课题组成员:杨玉荣许彦辉刘春刚王俊霞董之瑞王福栋王俊花我课题组申报的课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于2009年被沧州市批准立项为市级课题,课题编号:200902006。课题的提出本课题是我课题组在2008年9月提出并初步实践,后经反复论证于2009年3月申报2009年5月获批的沧州市“十一五”规划课题中的立项课题。本课题立足于当前的社会环境造成的部分青年学生人格精神上的“低落”、“缺失”和“扭曲”,突出存在着懒惰、懦弱、自私、依赖性强、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等道德缺陷。而传统的学校德育重认知,轻实践,重灌输,轻内化,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容易导致学生知行脱节,言行不一,人格错位。而且一谈到德育,很多人都以为那是政治老师的事或是班主任在班会课上的事,与我们的英语课无关。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德育教育应该贯穿于每一学科,特别是英语教学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当然,这种教育不能是简单、空泛的说教,而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使之贯穿其内,渗透其中,巧妙结合,有的放矢。本课题以板桥中学学生为例展开研究。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1、理论价值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要求跨世纪的青年学生具备高境界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感,强烈的自立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急剧变革的社会环境,又影响到青年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德育目标与时代要求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新的课程标准对中学各学科都制定了德育目标,要求每位教育者每一节课都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2、实践意义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英语各方面的能力,还要结合学科特点将德育渗透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德育因素的渗透有利于学生汲取外来文化的精华,正确区分善与美,正义与非正义,荣辱与耻辱等道德观念,自觉遵守社会主义道德准则,社会道德规范。因此,对于身处一线的英语教1育工作者来说,选择这一课题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课题研究现状当前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环境导致了他们性格中的某些弱点所以教师应将思想素质教育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结合自身英语学科教学适时地进行生动有效的德育渗透。通过课堂教学契机,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潜移默化,将思想素质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以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培养良好的品德。通过书籍网络等对关键词的查询,有关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阐述了:1)英语教学结合德育的重要性和意义;2)英语教学通过中英文化差异比较,培养学生掌握礼貌准则,恰当的使用英语交际的能力;4)德育内容的渗透。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英语教学渗透德育的研究起步较晚。课题的创新点本课题以板桥中学七年级学生为代表展开研究,以英语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为切入点,主要在英语课堂教学环节中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超越(德育之语言符号)表层内容而体验,感悟深层的思想生活。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本课题中的“德育”是指根据被教育者的需要和特点,挖掘英语教学内容中的德育素材而对其进行熏陶、感染,被教育者通过模仿与仿效教育者和练习模仿仿效的内容,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客观原则有所理解和遵循的活动。本课题中的“渗透”是指根据在英语教学认知过程中教师结合教材深入挖掘德育教育要素,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心理状态和品德心理品质,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英语(课堂)教学:指在英语课堂这一特定情境中教师教与学生学构成的双边活动。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最高、最后的目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这句话道出了一切教学的真谛。教育的目标是教书育人,而且育人比教书更为重要,也更为难以实现。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在《师说》里也强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此言道出了教师的双重责任: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德育的传授。《英语课程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