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A 级——基础达标练 1.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间的冲突,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系统,帝国实行“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与“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之策。表现在( ) A.修筑长城、通使西域、开拓丝路 B.北讨匈奴、南征北战、开凿灵渠 C.修建驿道、收复河套、开发象郡 D.联络西域、夹击匈奴、通婚和亲 解析:选A 秦朝时为了抵挡匈奴实行了修筑长城的方式;汉朝为了解决匈奴问题则意图通使西域,与大月氏联合夹击匈奴,在凿通西域的同时丝绸之路得以开通,故选A 项;北讨匈奴、修建驿道和联络西域都与“用制险塞”不符,解除B、C、D 三项。 2.十六国时期,进入中原的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在承认中华正统的前提下所建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基本都与中原汉族政权无大的区分。这一现象( ) A.体现了中华一体的政治观念 B.增加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实力 C.有利于国家统一局面的出现 D.体现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 解析:选A 由材料中少数民族在承认中华正统的前提下建立政权可知,这体现的是中华一体的政治观念,故选A 项;材料内容与军事实力无关,解除B 项;少数民族政权承认中华正统,无法证明有利于统一还是分裂,解除C 项;D 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解除。 3.下面是唐朝与周边民族交往表(部分),由此可知唐朝( ) 时期 民族/地区 方式 详细状况 唐太宗 东突厥 斗争 东突厥汗国灭亡 吐蕃 和亲 文成公主入藏 西域 设置机构 设安西都护府 唐玄宗 回纥 册封 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粟末靺鞨 册封 册封大祚荣为 2 渤海郡王 A.致力于少数民族地区开发 B.与周边民族政权的斗争不断 C.发展民族关系具有敏捷性 D.以军事手段折服各民族政权 解析:选C 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方式形式多样,既有斗争,也有和亲与册封,这说明唐朝发展民族关系具有敏捷性,故选C 项;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疆域稳定,解除A 项;斗争只是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的方式之一,解除B 项;D 项表述与表格信息不符,解除。 4.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 年),中书上书称榷场的设立不是独利的贸易,而是要“南北往来但无猜阻”,具有绥怀远俗的意图。由此可见,两宋时期的榷场贸易( ) A.以增加财政收入为主要目的 B.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事务 C.有效地限制了周边少数民族 D.推动了政府经济政策的转变 解析:选B 榷场属于宋、辽、金在边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