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一、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 1.方向 图示 侧视 自西向东 俯视 从北极上空看 呈逆时针方向,如上图甲所示 从南极上空看 呈顺时针方向,如上图乙所示 2.周期 项目 时间 旋转角度 意义 恒星日 23 时56 分4 秒 360°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 24 小时 360°59′ 昼夜交替周期 3.速度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分别说出角速度、线速度随纬度的改变规律。 提示:①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都相等,约为15°/h。②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渐渐减小,赤道最大,极点为0。 (2)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改变的因素,除了纬度外,还有哪一重要因素?详细是如何体现的? 提示:海拔。海拔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大。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依据昼夜半球示意图,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递进式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及特点。 (1)推断图中甲为夜半球,乙为昼半球。线AOB为晨线(晨昏线的一部分),推断依据是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该线为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界线。 (2)说明昼夜现象(同一时间甲、乙各占一半)产生的缘由。 提示:①地球是一个不透亮、不发光的球体;②同一时间内,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3)分析昼夜交替(同一地点甲、乙现象交替出现)的特点。 ①成因:地球不停自转。 ②周期:1 个太阳日或者24 小时。 2.产生时差 (1)地方时 定义 因经度而出现不同的时刻,东早西晚 特点 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2)时区和区时 时区 全球共划为24 个时区。中时区以0°经线为中心经线,向东西各跨7.5°;东西十二区以180°经线为中心经线。由中时区向东为东时区,向西为西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为15° 区时 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心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区时 规律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每向东跨1 个时区,时间早1 小时;每向西跨1个时区,时间晚1 小时 (3)日期分界线 ①由图可知,日期分界线有两条:自然日界线,即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人为日界线,即180°经线。 ②比较图中“7 月7 日”和“7 月8 日”的范围可知: 自然分界线(0 时经线) 东边的日期比西边早。在该线上,线东早一天,线西晚一天 人为分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 基本沿180°经线。在该线上,线东晚一天,线西早一天 ③新旧一天的范围:新的一天的范围是从地方时0 时所在的经线向东到180°经线,其余为旧一天的范围。 3.沿地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