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六次修订版)》(2020)要点VIP免费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六次修订版)》(2020)要点_第1页
1/10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六次修订版)》(2020)要点_第2页
2/10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六次修订版)》(2020)要点_第3页
3/10
Ill次修订版)》(2020)要点侵袭性真菌病(IFD)系指真菌侵入人体,在组织、器官或血液中生长、繁殖,并导致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的感染性疾病。2017 年第五次修订以来,血液肿瘤领域出现了很多新治疗手段(如靶向治疗等),同时 IFD 诊断方法累积了更多的临床硏究数据,这些方面对 IFD 的高危人群、IFD 的流行病学、IFD 诊治策略都带来了一些变化。本版诊治原则流行病学部分进行了相应修订;诊断体系上保留了确诊、临床诊断及拟诊、未确定的诊断分层;治疗方面则仍按预防治疗、经验治疗、诊断驱动治疗及目标治疗的策略进行修订;新增体外药敏试验、治疗性药物浓度监测相关内容。流行病学一、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 IFD 流行病学特征国内前瞻性、多中心流行病学硏究(CAESAR 硏究)显示,接受化疗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中,确诊和临床诊断 IFD 总发生率为 2.1%。近年来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应用也导致 IFD 风险的增高,尤其是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念珠菌和曲霉菌是血液病患者 IFD 最常见致病菌。真菌血症以念珠菌多见;肺部 IFD 以丝状真菌为主,其中曲霉菌为主要致病菌。IFD 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重要死亡原因之一。二、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 IFD 危险因素和评估导致临床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众多,常见因素包括:导致 IFD 的危险因素众多,常见因素包括:(1)疾病因素:基础疾病 MDS/AML、疾病初发、复发或未缓解;(2)治疗相关因素:接受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接受治疗后出现粒细胞缺乏[中性粒细胞计数(ANC)<0.5x109/L1 重度粒细胞缺乏(ANC<0.1x109/L)和长时间粒细胞缺乏(粒细胞缺乏时间持续>10d)、应用免疫抑制剂或移植后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接受小分子激酶抑制剂(如 BTK 抑制剂)治疗等;(3)患者合并症:合并糖尿病、呼吸道基础疾病、既往真菌感染病史等;(4)环境因素:未在全环境保护条件下接受化疗和/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接受治疗医院存在建筑工地等。诊断标准IFD 诊断分为确诊、临床诊断、拟诊和未确定 4 个级别(表 1),具体诊断标准如下。一、确诊 IFD(表 2)(一)深部组织真菌感染1. 霉菌:相关组织存在损害时(镜下可见或影像学证据确凿),在针吸或活检取得组织中采用组织化学或细胞化学方法检获菌丝或球形体(非酵母菌丝状真菌);或在通常无菌而临床表现或放射学检查支持存在感染部位,无菌术下取得标本培养结果呈阳性。2. 酵母菌:从非黏膜组织采用针吸或活检取...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六次修订版)》(2020)要点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