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七设计赏析与评论《身边的行程问题》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采用抛锚式教学策略(问题解决式教学策略),利用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和 Excel 工具,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巩固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基本数量关系,并通过课后的作业使学生再次将知识进行迁移,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本课教学设计不仅在问题驱动下将教学很好地完成,而且让学生们认识到网络在解决日常问题时的作用,让学生切身地体会到信息社会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从小训练他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等能力,从小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使他们具备迎接信息时代挑战的能力。我觉得值得肯定的是:1、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将数学问题生活化。一开始举出“美国飞人格林以 9.87 秒夺得男子 100 米金牌,每秒钟跑 10.13 米”的实例,让学生指出实例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找到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再提出问题:选择何种交通工具到达各地?让学生们分组带着问题,上网查找前往目的地的车程和路线,利用网络查找用于解决交通费用问题的信息。在查找过程中相互协作,并对查找到的路线和车程进行统计归纳。利用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时间、路程、速度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利用 Excel 工具计算已知两个量求第三个量的问题,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对采用哪一种交通方式作出恰当的决策。这一环节学生有广泛的参与度,并能激起学生的兴趣。2、实现了“多媒体技术与教学的整合”。老师 让学生们分组带着问题,上网查找前往目的地的车程和路线,利用网络查找用于解决交通费用问题的信息。再利用 Excel工具计算已知两个量求第三个量的问题。这样的整合,不仅营造了信息化的教学环境,支持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性、建构性和社会性的学习,提供多种教学交流方式以及教学呈现方式,还优化了教学过程。3、多种评价方式,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从该老师设计的教学考核评价量表我们可以看出他注重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通过多种评价的方式,充分发挥了不同评价方式的优势,强调参与互动,自评,小组评和教师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我对教学设计的建议:1、知识拓展不够。既然学生已经掌握了“路程、时间和速度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不妨利用多媒体的动画表演、图表、及线段图等多种呈现方式, 使学生直观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