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四章 代数式 在完成了初中有理数、实数数集的扩充后,第四章学习代数式。从数到式是学生学习上“质”的第一次飞跃。学习了式以后,客观世界中的数学规律变得简捷明了,数量关系变得清晰,有一大部分运算更具有普遍意义。但是学生要完成这个质的飞跃,必须先从大量的实例中体会、领悟,需要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对这种认识和飞跃没有心理准备,他们感到好奇,又感到难于理解,教师应该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原义教版教材对这一内容的处理方式是“先分散,再集中”,将整式内容分散于一元一次方程中,即先学一次式,紧接着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目的是加强一次式与方程的有机联系,使整式的学习目的性明确,且分步到位。体现适当降低要求,减缓坡度的意愿。这样的安排各有利弊,弊病是使整式内容显得支离破碎,限制了一些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代数式运算的不熟练也直接影响到学生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另外,与原大纲比较,课标对整式运算的要求有所降低。因此,我们觉得还是相对比较完整学习了整式的运算后再学一元一次方程,更有利于学习较系统掌握,更符合学习的认知规律。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用字母表示数、代数式、整式和整式的加减。在小学阶段,学生虽然已初步接触过用字母表示数,但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认识是非常肤浅的。本章不仅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还要理解字母可以与数一起参与运算,可以用数、字母、运算符号组成的代数式表示具有某种普遍意义的数量关系。本章可以说是“代数”之始,是今后继续学习方程、不等式、函数等代数知识的必要准备。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 1 课时 ,具体安排如下: 4 . 1 用字母表示数 1 课时 4 . 2 代数式 1 课时 4 . 3 代数式的值 1 课时 4 . 4 整式 1 课时 4 . 5 合并同类项 1 课时 4 . 6 整式的加减 2 课时 复习、评估3 课时,机动使用1 课时,合计1 1 课时。 2 一、教科书内容和课程教学目标 (1 )本章知识结构框图如下: (2 )本章教学目标如下: 目标类别 目标层次 知识点及相关技能 知识技能目标 过程性目标 了解 理解 掌握 灵活运用 经历(感受) 体验(体会) 探索 代数式 在现实情境中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 √ 用字母表示数 √ √ 用字母表示简单的数学规律和数量关系,体验符号感 √ √ 代数式的概念 √ √ 用代数式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 √ 代数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