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入导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的方法。长度:一般为45~48cm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PICC置管的目的•保护外周静脉,预防化学性静脉炎和药物渗漏性损伤•建立中长期安全静脉通道•减少患者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PICC静脉选择•贵要静脉----首选(90%)•肘正中----次选•头静脉----第三选择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静脉选择--贵要静脉•优点:上臂最粗最直的通路;上臂与身体成90度角时,更容易穿刺。•缺点:位置远离中线,使插入和护理困难;只有很短的一段血管能够触摸到。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静脉选择--肘正中静脉•优点:易于穿刺和护理;是肘窝部最突出的血管。•缺点:不同病人之间解剖差异较大;由于静脉瓣的存在,放置导管有一定难度。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静脉选择--头静脉•优点:易于穿刺放置和护理;容易触摸和定位。•缺点:血管较细且扭曲;汇入头静脉时呈一定的角度,可能导致导管推进困难;在前臂以下血管腔比较狭窄。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1、渗血、血肿原因:导入鞘过大,穿刺不当、创伤性穿刺、静脉损伤、血小板计数低、有出血倾向的病人、抗凝治疗(如服用阿斯匹林)的病人、化疗病人(凝血机制障碍,营养不良,血浆蛋白降低),穿刺后活动常见并发症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处理:•穿刺后24小时避免过度活动;•安装完毕后于穿刺点加压止血;•有出血倾向病人术后第一个24小时采取加压敷裹,敷料湿了及时更换敷料;•必要时给予止血剂。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2、心律失常•原因:与导管尖端位置过深刺激上腔静脉神经丛有关;病人体位改变或测量静脉长度不准确,导管进入右心房。•处理:退出导管少许,观察病人情况。•预防:准确测量静脉长度,递管动作轻柔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3、刺激神经•原因:由于穿刺过深而刺激血管周围神经或穿过静脉瓣刺激瓣膜神经•处理:避免穿刺过深;避免在静脉瓣处进针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4、空气栓塞•原因:未及时上肝素帽,空气进入血液系统,空气意外注入。•处理:预防为主,处理包括体位、通知医生、监测生命体征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5、导管移位•原因:病人过度活动;严重呕吐;胸腔压力改变;不恰当的导管固定,导管意外外移•预防:固定技术;导管尖端位置在上腔静脉下1/3•处理:通知医生,行X线重新定位;不要重复插入外移导管;可能更换导管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6、送管困难•原因:选择头静脉穿刺;病人体位不当;选择远端静脉,血管小、静脉瓣多;静脉疤痕;静脉分叉;病人情绪紧张。•处理:等待,放松。在腋窝处扎止血带后送管;一边输液一边送管。重新穿刺。•预防:尽量不在头静脉穿刺;选择肘窝下两横指处进针;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7、拔导丝困难•原因:强行送管,导管扭曲所致;在生理角度处;•处理:不得强行送管;如遇阻力,调整穿刺时的体位,暂停1-2分钟后轻力拔出导丝8、穿刺入动脉•处理:拔管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