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 2001 年 5 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算起,至今已有 9 个年头。《决定》共分六大部分,40 条。其中第三大部分标题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002 年江苏省省级实验区启动,苏州也在同年进入新课改实验。整体进入。 新课改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过去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1、新课程:走向均衡 均衡设置课程门类,主要有“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类;根据儿童成长特点确定课程类型;均衡安排教育过程。 2、新课程:走向综合 学科教学综合化的目标:从“知识本位”转为“发展本位”。新课改在课程综合方面采取了三种做法:第一,加强学科教学的综合化、如增设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艺术》、《体育与健康》、《历史与社会》等。第二,设置学科性综合课程;第三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3、新课程:加强选择性 具体表现在:①区域和学校可以主动选择课程②学生可以主动选择课程③教师可以主动对教学内容、教材和方式做出选择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一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二是承担社会赋予的人才选拔功能 新课程的功能目标 1、新的知识观使课程目标走出了知识与技能取向 新课程各科课程标准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即对知识与技能的反思与应用)、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真正统一起来,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产生了质的飞跃。 2、新的学生观使课程的根本目标成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新的学生观更加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3、新的课程观使新课程回归生活世界 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知识惟一的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很好的教科书。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正在成为教学改革实践的新观念。学校教育应当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课程标准 《教育大词典》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