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十二章 小学语文课程评价 一、课程评价概述 从建国以来的第一次课程改革到2001年的第八次课程改革,我国的课程评价理念和实践经历了一个范式的变革:由应试型的评价转为发展型评价。2001年开始的新课程,带来了我国课程评价领域观念和实践的根本性转变,是课程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一个转折点。但是研究繁荣的背后却掩饰着诸多的问题:例如,缺少对课程评价的元研究,例如评价本身的信度、效度、管理等的研究;指标体系的构建缺乏科学性;质性课程评价的方法的地位得到普遍的认同,但却无法成为实践领域的主导范式;评价方法单调;理论研究的形而上学与实践领域的操作性产生矛盾等。尤其是在研究对象的体系分类上,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的研究焦点就是脱离具体课程方案和课程实施过程的单纯的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及各个学科课程的评价。这种评价造成了评价对象与具体的课程目标和课程过程的疏离。 国外课程评价发展趋势述评 国际上从二十世纪中期,开始逐渐重视对课程评价和课程实施的研究,经过不同课程评价取向的变革,相继提出不同类型的课程评价模式和方法以及课程实施过程研究的取向和方法。 从评价模式上看,有代表性的包括,以泰勒(Tyler)为代表的目标评价模式、外观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式。 从评价方法上看,西方的课程评价方法经历了由追求科学的量化、追求人文的质化以及二者的融合三个阶段。 国外课程评价研究发展的历程经历了几次大的范式的变革,基本体现了以下突出的特征:即强调评价职能的形成性、突出评价的导向性、重视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包容价值观念的多元性、强调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近来颇受研究者重视的由经合组织(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OECD)负责实施的 PISA——国际评价项目(The Programmer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 ),是基于终身学习(lifelong learning)的动态模型设计测试,其口号是“评价学生现实生活和终生学习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PISA代表了当前国际学生评价的基本发展趋势,这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世纪90年 代开始进 行 的 第 三次 国际数 学 和 科 学 教育研究 (Third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简称TIMSS),有四十多个国家 和 地 区 参 加 了 这一 项 目的 研 究 。 在TIMSS中正 式 使 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