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与学习 教学目的:了解智力内涵,智力个别差异的表现;理解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动机、情绪和情感)与学习成绩及效率的关系;掌握利用智力、非智力因素相互关系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要求:结合实际,理解本章内容 教学重点:智力 ,智力理论,非智力因素(动机、情绪、气质)与学习 教学难点:智力理论、动机与学习的关系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心理测验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智力因素与学习 学习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学习的进程。智力因素作为心理过程中的认识过程直接影响着学习活动,而非智力因素虽然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却是学习活动赖以高效进行的动力因素。 国内外学者的多项研究结果表明,智力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存在着中等程度的相关,智力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就,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速度、深度和灵活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准备状态,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可教育性程度。 智力是一种综 合的认识能力,它 包 括 注 意 力、观 察 力、记 忆 力、想 象 力和思 维 力5 个基 本因素,抽 象 思 维 能力是智力的核 心,创 造 力是智力的最 高表现。智力的这 种观 点应 理解为:第一,智力与认识过程有 关,但 并非认识过程本身 ;第二 ,构 成智力的各种认识特 点必 须 比 较 稳 定,那 些 变 化 无 常的认识特 点不能称为智力;第三 ,智力不是五 种因素的机械 相加 ,而是五 种因素的有 机结合;第四,智力是一种能力,而情绪、情感、性格 、气质、动机、兴 趣 、意 志 等非能力的特征 则属 于 非智力因素 。 一、智力与智力结构 (一)、智力的定义 归 纳 有 如 下 几 类 : 1.智力是抽 象 思 维 的能力 法国心理学家比纳(A.Binet),智力测验的创始人,他认为:善于判断、善于理解、善于推理是智力的三要素。美国心理学家推孟(L.M.Terman) 也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和他的抽象思维能力成正比。 2.智力是一种学习的潜在能力 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智力就是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代表智力水平。智力高的学生,学习快,获取和保存知识多;智力低的学生,学习慢,获取和保存知识少。有人认为,智商在 105 以下的高中生不易考取大学,智商在 120-125 的高中生可考取理想的大学。 3.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 瑞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