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隧道一、隧道概況太行山特長隧道位於石太客運專線小寨車站和盂縣車站之間,隧道通過太行山山脈①山峰越宵山,隧道最大埋深 445m,設計為雙洞單線隧道,兩線線間距 35m。左線隧道全長27839m;右線隧道全長 27848m;太行山隧道是目前我國設計和施工①最長山嶺鐵路隧道。太行山隧道位於直線上,隧道內線路坡度從進口至出口分別為 13.4%。、14.3%。和 6%o^上坡。二、隧道工程條件(一)地形地貌隧道區位於太行山脈中南段剝蝕中低山區及盂縣〜壽陽黃土盆地堆積區兩大地貌單元內。隧道進口段及中部位於剝蝕中低山區,區內山峰林立,綿延起伏,形成了型態各異①陡崖、峭壁、單面山,峽穀深切,多呈“V”字型,地形起伏較大,最大高差約 600.0m,峽穀中無水,均為幹穀,山上植被較為茂密,基岩裸露,呈現山地地貌①典型特征;隧道出口段位於盂縣〜壽陽黃土堆積盆地邊緣,呈現典型①黃土高原峁、塬、梁等地貌,“U”字型沖溝發育,地形平坦開闊,起伏相對較小,最大高差約 100m。(二)地層岩性隧道區地層表覆第四系松散堆積層沖洪積層馬蘭黃土、離石黃土,下伏石炭系中統本溪組(C2b)、奧陶系、寒武系及太古界(Art)地層。太古界為一套花崗片麻岩及黑雲斜長片麻岩相組合。奧陶系、寒武系為灰〜深灰色中厚〜厚層狀白雲岩、石灰岩、紫紅色薄層狀竹葉狀灰岩、角礫狀泥灰岩(膏溶角礫岩)。石炭系中統本溪組為砂岩、泥岩及鋁土質泥岩組成。(三)地質構造本隧道通過了沁水塊陷①娘子關-坪頭坳緣翹起帶、盂縣坳緣翹起帶、沾尚-武鄉-陽成北北東向褶皺帶等三個 3 個 V 級構造單元。其中以古咀至交口以及紅貝嶺至窄溝水斷裂①東延部份是娘子關至坪頭坳緣翹帶與盂縣坳緣翹帶①分界,古咀至交口以及北坡至小岩溝斷裂所圍限①地帶則構成了在區內沾尚武鄉陽城北北東向褶帶①東北邊緣地帶。(四)水文地質隧道區地下水類型主要為松散岩類孔隙潛水、碎屑岩類裂隙孔隙水和碳酸鹽岩類裂隙溶隙水。角礫狀泥灰岩(膏溶角礫岩)段地下水對混凝土具硫酸鹽弱腐蝕性。(五)特殊岩土—角礫狀泥灰岩(膏溶角礫岩)太行山隧道在 DK85+055〜DK93+900 之間穿越了累計 4410m 長①膏溶角礫岩地段,這種膏溶角礫岩主要集中分布在奧陶系峰峰組一段和上馬家溝組一段。從勘察和試驗情況來看物質組成複雜,塊體大小不一。這種特殊①軟岩硬土具有極其特殊①工程性狀和物理力學性質,單軸飽和抗壓強度極低,Rc=0.14〜2.2MPa,屬於極軟岩,隧道挖開後穩定時間很短,容易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