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则补之 :出自《灵枢·经脉》。指治疗虚性病症用补法,适用于治疗各种虚弱性病症,如精神倦怠、肢软乏力等,采用提擦、捻转和背腧穴、原穴等性偏补的穴位实施补法;陷下则灸之 :出自《灵枢·经脉》。对气虚下陷的治疗原则是以灸治为主,用于因脏腑经络之气虚弱、中气不足而出现的一系列病症,如久泻、脱肛、阴挺等常灸百会、气海、关元等;实则泻之 :对实证采用泻法,适用于邪气盛的实证,如胸闷、腹胀、便结等,采用提擦、捻转、三棱针放血、皮肤针重叩出血和十宣、水沟等性偏泻的穴位实施泻法。菀陈则除之 :出自《灵枢· 九针十二原》。实证泻法的一种,“菀”同“瘀”即瘀结、瘀滞之意, “陈”即“陈旧”引申为时间长久、久病。对于络脉瘀阻之类的病症用清除瘀血的刺血疗法,适用于久病入络,及跌仆损伤、毒蛇咬伤、丹毒、腱鞘囊肿等病。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出自《灵枢·经脉》。也叫“经刺”。指本经自病,不涉及其他的经络或脏腑而言,应采用本经循经取穴,多用平补平泻手法。热则疾之 :对于热性病症采用浅刺或点刺出血,手法宜轻而和,不留针或短留针,针用泻法,只针不灸以清泻热毒。适用于各种热病的治疗,如发热、中暑、咽喉肿痛等。寒则留之 :指寒性病症采用深刺而久留针已达到温经散寒的目的,根据寒邪侵犯的部位可以加以艾灸,助阳散寒。主要适用于各种寒症的治疗。针灸的治疗作用都是通过 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协调阴阳而实现的。解结 :用针灸的方法疏通经络,《黄帝内经》称之为解结。病候归经 是以各经之病取各经之穴的依据。病位归经 :如头痛,局部取穴+辨位归经+辨证取穴;前额痛—阳明头痛;偏头痛—少阳头痛;后头痛—太阳头痛;巅顶痛—厥阴头痛;(会举例)选穴原则 :包括近部、远部、辩证、对症选穴。近部选穴:腧穴所在,主治所及,其具有疏调局部气血的作用。远部取穴:循经远取,经脉所在主治所及。辨证选穴 :根据疾病的症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辩证选取穴位的方法。如心肾不交,归心肾经,选穴神门 +照海;心胆气虚,归心胆经,取神门+丘墟;头项寻列缺 :1、列缺是肺经络穴,一穴主两经之病,其表里经手阳明大肠经过头部。2、从经别说,离入出合经别在四肢部离开本经,到躯干进入体躯,在缺盆部出,在头面五官部阳经合入本经,阴经合入表里经。配穴方法 :1、按部配穴:上下配穴(调和气机升降,代表:八脉交会穴)、前后配穴(调理脏腑阴阳气机,代表:俞募配穴)、左右配穴(调理左右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