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工第四篇: 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 李培林 中国农村的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生产能力,加速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但同时农村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最初是由在本地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吸纳,但随着城乡分离的户籍管理制度的松动以及乡镇企业资本和技术要素含量的提高,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进城市,从而成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引人注目的现象,引起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高度关注。本文从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的角度分析这种劳动力流动(Labor Migration)的现象,即把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视为农民依赖其掌握的社会资源获得新的社会地位(Social Status)过程。本文分析依据作者 1995 年在中国山东省省会济南市的问卷抽样调查资料,调查结果发现,民工在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过程中,主要地依赖了其传统的亲缘和地缘的社会网络,就象当初农民进入乡镇企业时把这一网络移植到企业中一样,现在又把这一网络移植到他们在城市的生活圈子。令人惊奇的是,在中国市场转型(Market Transition)过程中,这种与现代性原则格格不入的传统社会网络,却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Informal Institution),发挥着节约农村-城市劳动力迁移成本和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 近几年来,“流动民工”成了学术界、政策研究部门和新闻界谈论和研究的热点。1984 年以前的改革初期,中国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乡镇企业,其主要特点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这被誉为中国式的独特的城市化道路。1984年,国家为了加强城市的副食品供给,放宽了对农民进城的限制,允许农民自理口粮到城市落户,从此拉开了农民大规模进城务工经商的序幕。1985-1990 年,从农村迁出的总人数还只有约335 万,而同期乡镇企业新吸纳的农村劳动力为 2286 万人,乡镇企业仍是农民在职业上“农转非”的主渠道。1990-1994 年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根据近两年多项大规模的全国抽样调查结果,外出打工的流动民工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例平均在15%左右,据此推算 1995 达到6600 多万人,同期乡镇企业新吸纳农村劳动力 2754 万人,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开始下降,而进城流动民工的人数仍在快速增加,到21 世纪初达到8000 多万人。民工潮的的形成引起一喜一忧,乐观的看法是认为中国的城市化有了新的渠道,悲观的看法是城市由此而潜伏着不稳定的因素。民工潮究竟是忧是喜,亦乎喜悠参半,实际上主要应当看这部分人能否最终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