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教育活动案例 征集方案(第一批) 一、 背景概况 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的教育理念是通过对“自然·科学·社会”三者内在联系的诠释和解读,将恰当的自然观、科学观和人文观传播给公众。“自然·科学·社会”是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开展科普教育的核心所在。 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内容方案、展示方案、教育方案三者是互相递进、互相依托的,内容方案通过展示方案和教育方案为载体将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教育理念一以贯之地传递给公众。 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教育规划拟科学地配置博物馆内的各种展教资源,并且合理地整合和利用这些资源,设计出适合本馆展示特色的教育项目,让观众能够更好地利用各种标本、展品、展项等,挖掘展示的科学内涵、拓展展示的科学外延、彰显标本背后的故事。 根据教育实施的地点,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教育可规划为展示教育、科学教室和拓展教育活动三个子系统。本次征集的教育活动案例属于展示教育和科学教室范畴。 二、 征集要求 1. 案例需依托常设展示或科学教室主题,拓展延伸提出命题,需充分体现社会热点和研究前沿,适当考虑与学校课程的关联。 2. 案例需以“问题”为切入点(提倡以小见大)进行拓展,通过释疑一个或几个问题,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产生更多的问题。 3. 本次征集的教育方案的案例目标人群限定为家庭亲子类、同伴、师生,具体规模以小组为单元。 4. 参与方式以互动为主,具体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媒体图片、模型组装、道具演示、标本制作、形态观察、互动游戏、绘画临摹、角色扮演等。 5. 组织形式需体现三个层面,一为明确活动的组织者,是科学教育人员、家长或教师;二为明确活动场地的管理方式,是正常开放或局部暂时封闭,每场时间控制一般不超过40分钟;三为明确活动道具的进退场方式、现场安装固定方式及现有展示资源的使用情况。 6. 应征者需至少选择一个建议主题,此外也可自行另拟主题。 三、 教育活动场所和主题 1. 围绕常设展示的教育活动 在各个常设展区内(含实验室、研究室)的教育活动点,依托展区现有的展示资源,以移动式 2 小推车(或其它可移动载体)的形式,对相应的科学内容进行延伸、拓展。 展区教育活动的建议主题如下: 展区 教育活动点 主题 起源之谜 宇宙探秘 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宇宙观(古人眼中的宇宙、东西方对比) 宇宙的起源与终结 星系与星座 时间与空间 暗能量与暗物质 黑洞与虫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