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酶原时间 编辑 凝血酶原时间,简称PT,是指在缺乏血小板的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因子(兔脑渗出液)后,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导致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正常值为12-14 秒(PT 时间有争议,有不同的定值规定,大约在11---16 秒之间)。PT 超过正常对照 3 秒以上者有临床意义。应用正常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曲线,对比患者血浆的PT,可以求出活动度。活动度的正常值为80%-100%。 [活动]“你好,地球”百科大神之巅峰对决! 目 录 1 原理 2 方式 3 临床意义 4 应用价值 4.1 诊断标准 4.2 轻度 4.3 严重 4.4 重要作用 5PTA 与 INR 应用价值比较 5.1 争议 5.2 差异 5.3 原因 6PTA 组间差异的相关因素 7 检查介绍 8 临床意义 9 正常范围 9.1 正常参考值 9.2 临床应用 9.3 口服抗凝剂的监测 10 凝血酶原时间偏高的原因 11 凝血酶原时间偏低 12 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 12.1 目的 12.2 检测项目分析原理 12.3 标本采集 12.4 标本存放 12.5 标本拒收标准 12.6 仪器及试剂 12.7 操作步骤 12.8 室内质量控制 12.9 生物参考区间 1 原理 凝血酶原时间也是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的筛选试验。凝血酶原时间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其原理是在抗凝血中,加入足够量的组织凝血活酶(组织因子,TF)和适量的钙离子,满足外源性凝血条件,从加入钙离子到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即为PT。 手术治疗 2 方式 实验室报告PT 有4 种方式:秒、活动度(prothrombintimeactivitypercentage,PTA)、率(prothrombintimeratio,PTR)、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normalizedratio,INR)。4 种形式在临床上应用价值不同。 3 临床意义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见于: 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缺乏。 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严重肝病等; 使用肝素,血循环中存在凝血酶原、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的抗体,可以造成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见于:妇女口服避孕药、血栓栓塞性疾病及高凝状态等。 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储备功能、病 变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4 应用价值 诊断标准 PT 主要由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I、Ⅱ、Ⅴ、Ⅶ、Ⅹ的水平决定,它在肝病中的作用尤为重要。急性肝炎 PT 异常率为 10%~15%,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