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 2017 学年度期末自主练习高二历史试题说明: 本试卷分第I 卷(选择题) 和第 II卷(非选择题) 两部分。 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分钟。 第 I 卷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第 II卷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第 I 卷(选择题共50 分)一、选择题 : 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学者冯天瑜说: “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 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对此观点. 理解正确的是A.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B. 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C.分封制保证了周灭商的成功D. 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一2. 鲁桓公共有四子, 嫡长子姬同后继位为鲁庄公;庶子有庆父、 叔牙、季友三人。 鲁庄公死后,三个庶子联手控制朝政,被称作“鲁三桓”。材料说明这一时期A.嫡长子继承制名存实亡B.宗法制受到严重挑战C.世卿世禄制度始终盛行D.庶子辅助嫡长子管理朝政3. 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 由于贏政出生于一月, 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又因“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征月”。这体现了A.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加强B.历法是为封建政府服务C.向社会宣扬君权神授观D.封建皇权至高无上4. 唐太宗说:“朕居深宫之中,视听不能及远,所委者惟都督、刺史,此辈实治乱所系,尤须得人。” (. 《贞观政要》卷三) 据此可知,唐太宗A.重视地方官的人选B. 主张提高地方官的素质C.担忧中央集权弱化D.反对君主权力受到约束5. 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A.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B.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C.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D.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6. 汉初, 王国内群臣吏民对诸候王自称“臣”,且朝廷官吏对诸侯王也可以自称“臣”。汉武帝时, 颁布法令严格禁止诸侯王与朝廷官吏以“君臣”相称呼,否则要被处以极刑,这种变化反映汉朝A.国家官僚体系的健全B.中央政府的权威加强C.法制得到进一步完善D.皇权至上价值观兴起7. “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下列属于这一“法宝”核心精神的是A.在边疆设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