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五章 粒子世界 §1 正电子、中子、反质子和反中子 原子世界物质结构的基本组元是原子,原子世界的基本特征尺度为十分之一纳米,原子世界的能量标度是电子伏特。 最初认识的基本粒子 再把特征尺度缩小十万倍,小到百万分之一纳米,就进入了粒子世界。 20 世纪初在研究原子结构规律时,就已经认识了最初的几个基本粒子。质子、电子、光子是最早被认识到的几个基本粒子,这三种粒子都是稳定的粒子,质子带单位正电荷,电子带单位负电荷,光子不带电,质子和电子有放出和吸收光子的能力,它们通过电磁相互作用互相联系起来。当时实验上还显示不出它们的体积大小,看不到它们有内部结构,可以认为是“点”粒子。 人们认为这些粒子是物质结构的最小的单元,把它们统称为基本粒子。 20 世纪初,物理学中已清楚地认识了的物质的基本相互作用有两种:引力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它们之间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它们都是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长程力,引力相互作用总是吸引,电磁相互作用则遵循“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质子和电子之间既有电磁相互作用,又有引力相互作用。英国天文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爱丁顿(Arthur Stanley Eddington)曾认为基本粒子就是质子、电子、光子三种,而宇宙就是由总数约 1079 个质子和电子构成,是一个有限无边的正在膨胀的宇宙。从这种理论出发,也就提出了一系列需要研究解答的基本问题:为什么电荷有最小单位?为什么电荷最小单位所决定的精细结构常数值约为 1/137。036?为什么正电荷的最小单位比负电荷的最小单位质量重 1836。15 倍?为什么宏观上正负电是对称的,但正负电荷的最小单元又非常不对称?然而物理学实验和理论的发展很快地打破了这个格局,陆续发现了几个新的基本粒子,展示了粒子世界的丰富多采的新局面。 狄拉克的理论和正电子的发现 1928 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Paul Adrien MauriceDirac)提出了一个电子运动的相对论性量子力学方程,即狄拉克方程。利用这个方程研究氢原子能级分布时,考虑有自旋角动量的电子作高速运动时的相对论性效应,给出了氢原子能级的精细结构,与实验符合得很好。从这个方程还可自动导出电子的自旋量子数应为 1/2,以及电子自旋磁矩与自旋角动量之比的朗德 g因子为轨道角动量情形时朗德 g 因子的 2 倍。电子的这些性质都是过去从分析实验结果中总结出来的,并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