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单晶生长原理 首先,关于晶体生长,其本质就是一个从液相变成固相的凝固问题,凝固是从形核开始,之后是晶体的长大。形核需要形核功从而克服相变阻力形成固相晶核。形核功取决于形核时的外界条件,最有利的条件是具有相同晶体结构的同种固相衬底,其次是具有不同润湿性能的异相衬底,从液相中“无中生有”的形核需要的形核功要大的多。解释完形核的问题,我们现在应该清楚了,若是在熔体中存在同质的晶种,会提供最佳的凝固起始点。 其次是生长的驱动力,这主要是温度。当温度低于晶体的熔点时,它会促使液固相变的进行,也就是晶体的生长。 因此,当同质的晶种处于固液界面且温度低于熔点时,此晶种就会成为择优生长界面。当然,对于复杂的晶体体系来说,在特定的温度条件下,有时异质的衬底界面可以提供相对于某些同质晶种更好的生长条件。 铸造是一种晶体生长方法。现有的硅铸锭炉,形核是从带有涂层的石英坩埚的底部异质形核的,随后在定向温度梯度的驱动下自下而上的完成生长。若是在坩埚底部铺上晶种,在合理的温度梯度下,凝固就会优先从晶种开始进行外延生长,从而获得与晶种晶体结构一致的晶体。在实际操作中,随着坩埚容积的增大及带有涂层的坩埚壁的异质形核作用,加上不均匀的温度分布,都可以为异质形核提供理想的条件,从而使得实际获得的铸锭中含有很多来自于非籽晶的晶粒。当然,这些晶粒的比例可以通过优化工艺、热场设计等途径加以改善。 最后再说说铸造单晶与 CZ 单晶。理论上,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获得理想的单晶体。但针对硅单晶生长,实际生产中,却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来自于生长条件的不同。CZ 是在熔体自由表面上无型模约束的生长,而铸锭的生长界面是在熔体下部,同时受到型模的约束;CZ 的生长取决于晶体的散热。而铸锭中的生长取决于坩埚的散热;对流模式的不同,杂质引入的不同等等,这些都会对晶体的内部品质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光伏还是一个很年轻的行业,对电池转换效率与晶体结构、品质之间的关系研究的还不是很深入,单单基于现有转化效率的实现,很难分辨出其深层次的区别。但我相信,随着我们对电池片研究的深入,就如同半导体芯片行业一样,对硅基体材料的认识和要求也就会越来越丰富,我们那时就可以说铸造单晶与 CZ 单晶其实是两个层次的产品。 新技术将重组晶硅市场格局 2011-3-31 19:36:12 简要内容:黄新明博士介绍,之所以给用该技术生产的产品被命名为“准单晶硅”,是因 为采用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