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小学生有着独特的心理特点,他们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生性好动,对一切都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将枯燥的小学语文教学形象化、趣味化,激起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与教学效益。一、以师爱赢得学生的尊重与信任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最多,对学生的影响也最大。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年龄小,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未形成,这段时间的模仿能力也最强,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因此,我们要以爱赢得学生的尊重与信任,让学生喜爱我们,并由喜欢上我们所任教的学科。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真心地热爱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爱永远是教育的核心。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教育是一个知情意统一的过程,如果教师仅仅把教育当作生存的手段、吃饭的工具,那么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对教育事业充满深沉的爱,对学生倾注真诚、无私的爱。具体来说,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公平。每个学生受先天因素与后天环境的影响,在兴趣、爱好、认知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我们要正视学生间的差异,对学生要公平对待,不仅要爱优生,更要爱差生,要把爱的阳光与雨露洒遍教室的每个角落,让学生生活在爱的世界里。二是期待。每个学生都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明天与未来,因此我们要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期待,希望学生能够成才。三是激励。这就要求我们要赏识每一位学生的才华与聪明才智,激起每一个学生的上进心,让学会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二、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被限制在很小的空间里,没有自主活动的余地,甚至没发言的机会,他们只是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下循规蹈矩地听课、识字、记词,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在这种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一切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下,抑制了小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长此以往,小学生的个性特点会消失殆尽,丧失对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