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港口大宗干散货装卸工艺和设备的技术发展交通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浩涛一、历史的简单回顾解放 50 年来,我国港口大宗干散货装卸作业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解放初期,我国港口大宗干散货装卸作业,无论是装卸车,还是水平运输以及装卸船舶,全靠人力加铁锨、扁担、箩筐。装卸船得搭“过山跳”,两人用扁担和箩筐抬上抬下。一个工班干下来,工人累得腿都抬不起来,扬尘加汗水,弄得认不出人样来,其辛苦可见一斑,且装卸效率很低。这时期是特繁重体力劳动时期。2.到了 50 年代后期和 60 年代,我国港口通过技术改造和简易装卸工具及机械的应用,较大程度地改善了港口的劳动条件。水平运输由移动皮带机所代替。装卸船有了船吊抓斗和 5 吨、10 吨门机抓斗,解决了散货出入船舱问题,生产效率有了一定提高。但在装卸车、场取料、向皮带机供料等环节依然存在繁重体力劳动的状况,这是人力加简易机械时期。3.70 年代,尤其是周恩来总理提出“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号召以后,我国港口加快了机械化的进程。重点在解决当时港口作业薄弱环节的“三内”作业,即舱内、库内、车内作业依然普遍存在的繁重体力劳动。先后从国外购进一大批港机如单斗装载机、推土机、推扒机等。使我国港口散货装卸作业基本上实现了初步机械化。4.进入 80 年代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港口大宗散货吞吐量急剧上升,到港船舶大型化进一步加快,以及我国港机设计、制造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我国港口大宗散货装卸作业开始进入一个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时期。二、奋力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我国港口大宗干散货主要有煤炭、铁矿石、散粮和散化肥,此外还有非金属矿石和矿建材料等。后两者虽数量不少,但批量少,船型小,多数是在通用泊位上作业。下面重点介绍前面四种货物的作业和技术发展。1980 年以前,我国港口煤、铁矿石、散粮和散化肥的年吞吐量合计不足 1 亿吨。1980 年以后吞吐量快速增长,1988 年吞吐量超过 2 亿吨,1992 年超过 3 亿吨,1997年达到 4 亿吨。这期间煤炭吞吐量增加了 315 倍,铁矿石增长了 416 倍。由于我国港口大宗散货吞吐量急剧增加,促使港口装卸工艺发生了质的变化,装卸设备的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现分作业环节简述如下:(1 卸车作业:80 年代以前国产翻车机的卸车效率不足 1000t/h,而且使用的港口很少;一些港口采用自制的门式螺旋卸车机与沿铁路平行布置的坑道皮带机相配合,卸车效率最高可达 600-700t/h,平均 400t/h 左右。秦皇岛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