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护理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人的护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累及血管的炎症性、节段性和周期性发作的慢性闭塞性疾病。主要侵袭四肢的小动脉,小静脉也常受累。好发于男性青壮年。(一)病因病因尚未明确,与多种因素有关1.外来因素主要有吸烟、寒冷与潮湿的生活环境、慢性损伤和感染。2.内在因素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性激素和前列腺素失调及遗传因素。上述因素中,主动或被动吸烟是参与本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多数病人有吸烟史,戒烟可使病情缓解,再度吸烟常使病情反复。免疫功能紊乱可能是本病发病的重要因素。•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常呈周期性发作,经过较长时间后症状症状逐渐明显和加重。按病变发展程度,临床上可分三期:•1.局部缺血期此期以血管痉挛为主,表现为患肢供血不足,出现肢端发凉、怕冷、小腿部酸痛,足趾有麻木感。尤其在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小腿肌肉抽搐,被迫停下,休息后疼痛可缓解,但再行走后又可发作,这种现象成为间歇性跛行。少数病人可伴有游走性浅静脉炎,出现下肢浅小静脉条索性炎性栓塞,局部皮肤红肿、压痛,约经两周可逐渐消失,然后又在另一处发生.此期患肢足背、胫后动脉搏动明显减弱。(二)临床表现营养障碍期此期除血管外痉挛继续加重外,还有明显的血管壁增厚及血栓形成。即使在休息时也不能满足局部组织的血液需求,故病人足趾部可出现持续性疼痛,夜间尤甚。剧痛常使其夜不能寐,迫使其屈膝抱足而坐,或将患肢垂于床沿,以增加血供缓解疼痛。这种现象称之为静息痛(休息痛)。此时,足与小腿皮肤苍白、干冷、肌肉萎缩,趾甲增厚,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消失。辅助检查(1)测定跛行距离和跛行时间(2)测定皮肤温度:若双侧肢体皮肤温度相差2℃以上,提示皮温降低侧肢体动脉血流减少。(3)检查患肢远端动脉搏动情况:若搏动减弱或不能扪及常提示血流减少(4)肢体抬高试验:病人平卧,患肢抬高70~80°,持续60秒,若出现,麻木、疼痛、苍白或蜡黄色者为阳性,提示动脉供血不足。再让病人下肢自然下垂于床缘以下,正常人皮肤色泽可在10秒内恢复正常。若超过45秒且皮肤色泽不均匀,进一步提示患肢存在供血障碍。组织坏死期患肢动脉完全闭塞,发生干性坏疽,先见于第一趾尖端,可延及其他各趾或更高平面。此后,坏死组织可自行脱落,在残端留下经久不愈的溃疡创面。当继发细菌感染时,可转为湿性坏疽,常伴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肢体血流图:有助了解肢体血流通畅情况。血流波形平坦或消失,表示血流量明显减少,动脉严重狭窄。•超声多普勒检查:可显示动脉的形态、直径和流速、血流波形等;踝肱指数,即踝压(踝部胫前或胫后动脉收缩压)与同侧肱动脉压之比,正常值>1.0。若比值为0.5-1,为缺血性疾病;若比值<0.5,严重缺血。•动脉造影:可以明确动脉阻塞的部位、程度范围及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影像学检查•1.非手术治疗•(1)一般治疗•1)严禁吸烟,以消除烟碱对血管的刺激而引起的血管收缩作用。•2)防止受冷、受潮和外伤,但不应使用热疗,以免组织需氧量增加而加重症状。•3)患肢应进行锻炼,以促进侧支循环建立。•4)止痛:疼痛是本病病人的较为突出的症状,当患肢出现溃疡、坏疽或继发感染时,疼痛更为加重。一般镇痛药物常难以奏效,可适当使用吗啡或哌替啶类止痛剂。为预防药物成瘾,也可采用普鲁卡因股动脉内注射及腰交感神经封闭术等,以减少止痛药物的用量。若腰交感神经封闭术效果明显者,应及时性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治疗原则治疗原则•(3)高压氧疗法:通过高压氧治疗,提高血氧含量,促进肢体的血样弥散,改善组织的缺氧程度。•(4)创面护理:对干性坏疽创面,应在消毒后包扎创面,预防继发感染。感染创面可给予湿敷和换药。•适用于早中期病人•1)扩张血管和抑制血小板聚集:①前列地尔注射液,具有扩张血管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以改善患肢血供,对缓解静息痛有一定效果。②α-受体阻滞剂和β-受体兴奋剂,如妥拉唑林等。③硫酸镁溶液,有较好的扩张血管作用。④低分子右旋糖酐,能降低血黏度,对抗血小板聚集。•2)预防和控制感染:对并发感染者,根据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