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耕地水土保持技术及垄向.. 引言 据 1991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属统计分析,世界干旱地区的总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 41%,另据估算,全世界干旱半干旱地区现有耕地 6亿多公顷,约占世界总耕地面积的 42.9%,其分布遍及各大洲,涉及60 多个国家和地区,因此,干旱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目前,世界上先进国家无不重视发展旱地农业,由于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物质、能量投入的增加,有些国家的旱地农业已经取得了增产增收的良好成效。例如,美国西半部年降水 250~500mm 的半干旱地区 17 个州,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通过更换良种、推行测土和推荐施肥以及采用多种保水保土的保护耕作等某些微量元素,形成农牧结合的粮草轮作体系,在培肥土壤的同时,促进了粮食和畜牧业的显著增产。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 28100亿 m 3,占全球水资源的 6%,但人均只有 2170m 3,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 1/4,在世界上名列第109 位,是全球 13 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我国的旱农地区范围很大,约占国土陆地面积的 56%,耕地面积约 5.05×107hm 2,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 55.4%,但灌溉面积仅占全国的 15.8%。主要分布在沿昆仑山——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 17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 966 个县,地域辽阔,其中的干旱区、半干旱偏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偏旱区是旱地农业的主体区域。 1995 年的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北方旱区总人口(不包括半湿润区)占全国人口总量的 21.5%,土地面积 4.98×106km 2,占我国国土陆地面积的 51.8%;耕地面积 3.65×107hm 2,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8.4%。因此,北方旱农地区是我国旱地农业生产建设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我国北方旱区旱灾频繁,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为300~500mm,并且自然降水年际间变率大,季节分布不匀,水资源总量不足全国的20%,耕地平均水量约5580m3/hm2,水资源更为缺乏,极大地制约和限制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旱农地区地形复杂,沟壑纵横,土地贫瘠,风蚀、水蚀和沙化严重,生态系统脆弱,农业生产不稳定,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这一地区的旱地农业不断改进种植制度,更新品种,增施肥料,并逐步研究一些较为先进的耕作技术,在生产和科研上取得了不少新的进展。例如,东北中西部地区以间隔深松为特点的深松耕法和结合轮作实行翻耕和耙茬播种,隔年轮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