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哲学讲师:黄远平参考书目•(德)黑格尔:《美学》•(法)丹纳:《艺术哲学》•(德)谢林:《艺术哲学》•(美)斯蒂芬·戴维斯:《艺术哲学》•刘纲纪:《艺术哲学》•王德峰:《艺术哲学》•姜耕玉:《艺术辩证法》•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美学史》•宗白华:《美学散步》•朱光潜:《西方美学史》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讨论:•科学、宗教、艺术掌握世界方式的不同•科学与宗教:战争•宗教与艺术:相互影响•科学与艺术:巨大差异•如何认识宗教:中国、个人是否需要宗教•物质:生产工具、技术•制度:政治、经济、法律•精神:科学、宗教、艺术一、理论的掌握方式,亦称科学的掌握方式。•是马克思在阐释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特点时提出来的,而且着重是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谈的。•在思维方式上,理论的掌握方式通常采用抽象思维,它以具体的、直观的物象为思维材料,运用抽象概念进行推理、判断、分析与综合。•主要思维过程是,•面对客体世界,把客观的表象加工成概念,完成理论掌握的第一阶段;•然后再进入由一般到具体的第二阶段,即对于生成的概念或抽象的规定性继续进行研究,运用于对于客观社会实践的指导,并在实践中得到新的提升导致具体的再现。二、宗教的掌握世界的方式。•宗教一直与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原始巫术与原始仪式曾经是艺术起始的重要源头,而这些也恰好是宗教的前身。•到文明社会,艺术和宗教分别在自身的领域中获得发展,但二者始终是相互作用和渗透的。•艺术在不同时期和许多地域均直接受到宗教观念的影响,以表达对某种意识和观点的追求,而宗教也借助艺术的形式表现和深化自身。•宗教艺术•中国的儒、道、释三教之一的禅宗•敦煌艺术•在思维方式上,宗教的掌握方式既需要借助抽象思维来阐释富有理念性的宗教思想和教义,同时也需要以表象的和意象的运动与组合来构建富有幻想的宗教意识的空间。•如何认识宗教•宗教的利弊•中国的宗教状况•中国是否欠缺宗教?•个人是否应该信仰宗教?•正如马克思所深刻指出的那样:•“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页。)•可见,宗教的掌握方式是虚幻的,是对于人的本质力量的扭曲。三、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在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中,集中地凝结着艺术主体强烈的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主体对审美对象的能动反映和基本态度,亦称美感。•艺术需要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情感,需要敏锐的感觉,和丰富的心灵。•广义的美感,包括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认知、审美能力等;侠义的美感,则专指审美感受。•人类在历史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中,使得自身的各种感官变得敏锐、富有理性和创造性,审美感觉也得到日益丰富和完善。•艺术思维是一种极其复杂和丰富的心理活动:•它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心与物的统一、情感与认识的统一。•艺术思维需要调动主体的多种心理因素,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想象、情感、理解、意志等,使之成为一个以审美为核心、以表象和意象为思维材料的有机统一的富有创造性的动态过程。•1、意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艺术思维的主要方式。•形象思维偏于具象的、客观的物象创造,意象思维则偏于抽象的和主观的意象创造,二者往往连结在一起并交替发挥作用的。•2、抽象思维是艺术创造中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它对于艺术家的整体艺术构思,以及创作的每一个环节,往往都起到重要的导引作用。抽象思维常常是与形象思维乃至意象思维交替发挥作用的。•有时抽象思维不是那么明晰地体现在主体的创作过程中,但抽象思维仍在或隐或现、或强或弱地导引着主体的思绪,把握着主体的情感色彩和力度,规范着主体的表现区域和精神格调。•3、灵感,是艺术创造中经常出现的,是人们从事艺术思维时,其思维状态进入到潜意识和无意识的深层境界时所蓦然出现的情景。•灵感现象具有突发性、亢奋性、易逝性和创造性。•人们常会感到,灵感突现的状态,往往是创造意识最佳的时刻。•同时也会感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