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20×2分) 1、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 )为标志,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共同追求的实际目标 A、《执行计划》 B、《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 C、《我们的共同未来》 D、《21世纪议程》 2、我国城市工业职能分类,采取( )的方法。 A.多变量分析 B.统计分析 C.多变量分析和统计分析相结合 D.统计描述 3、城市时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一个时代的( )和生态环境发展与变化的焦点和结晶体。 A 政治 B 经济 C 科学 D 文化 4、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变为另一种能源后称为二次能源,下列不属于二次能源的是( ) A、电力 B、石油 C、煤气 D、柴油 5、属于城市给水工程系统分区规划内容深度的是( )。 A.平衡供需水量,选择水源,确定取水方式 B.确定水源地卫生防护措施 C.估算分区用水量 D.进一步确定供水设施规模,确定主要设施位置和用地范围 E.布置给水设施和给水管网 6、水环境主要由地表水环境和 ( )两部分组成。 A 湖水 B 地下水 C 降水 D 江水 7、普通环境按环境性质的不同分为三类,下面不属于的一类是 ( ) A、人文环境 B、半自然环境 C、社会环境 D、自然环境 8、按照起源,可将斑块分为:( ) A 干扰斑块 B 残余斑块 C 环境资源斑块 D 陆地斑块 9、城市热岛效应会表现出一定的时空分布特点,一般会在人口密集、建筑密度大、工商业最集中的地区,下面热岛效应最不明显的是 ( )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五指山 10、城市消防站与医院建筑应保持( )m 以上的距离。 A.120 B.100 C.80 D.50 11、在我国东部地区,丘陵区和农田区一般占总土地 ( ) A、10~50% B、25~30% C、10~30% D、50~60% 12、衡量中心地重要性,确定其等级的指标是( )。 A.职能单位 B.门槛人口 C.中心度 D.K 值 13、( )是指人类在开发利用、干预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构造出来的有别于原有自然环境的新环境,或称次生环境。 A 自然环境 B 原生环境 C 再生环境 D 人工环境 14、城市土地总供给是( )。 A.完全弹性的 B.非弹性的 C.弹性的 D.不完全弹性的 15、( )的发展状况可以作为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A 城市 B 乡村 C 群落 D 物种 16、关于城市生态学的论述,下列( )项不妥。 A.城市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和它们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B.城市生态学可分成城市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