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原发性痛经中医诊疗方案一、诊疗(一)疾病诊疗1.中医诊疗原则:参考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公布,)。(1)病史:随着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为主证史。(2)临床体现:腹痛多发生在经前 1-2 天,行经第 1 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普通不伴有腹肌紧张或反跳痛。(3)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2.西医诊疗原则:参考《妇产科学》第七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病史:随着月经周期规律发作的下腹部疼痛史。(2)临床体现:①青春期多见,常在初潮后 1-2 年内发病;②疼痛最早出现在经前 12 小时,以行经第 1 日疼痛最激烈,持续 2-3 天后缓和,疼痛常呈痉挛性,普通位于下腹部耻骨上,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③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面色发白、出冷汗。(3)妇科检查:排除生殖器官器质性疾病。(二)证候诊疗1.寒凝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②经血有瘀块。次症:①经色紫黯;②月经推后或量少;③面色青白;④肢冷畏寒。舌脉:舌质黯,或有瘀斑、瘀点,苔白,脉沉紧。2.气滞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②经血有瘀块,块下痛暂减。次症:①经色紫黯;②经血量少,行而不畅;③经前乳房胀痛;④胸闷不舒;⑤心烦易怒。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弦。3.湿热瘀阻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灼痛;②经色暗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次症:①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②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③低热起伏;④小便黄赤。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4.肾气亏虚证主症:①经期或经后 1-2 天内小腹绵绵作痛;②腰骶酸痛。次症:①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②头晕耳鸣;③面色晦暗;④健忘失眠。舌脉:舌质淡黯,苔薄,脉沉细。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药免煎颗粒或中成药1.寒凝血瘀证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推荐方药:① 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干姜、肉桂、小茴香、当归、川芎、赤芍、生蒲黄、没药、延胡索等。② 香延止痛方(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经验方)加减。延胡索、香附、肉桂、当归、川芎、赤芍、白芍、生蒲黄、干姜、小茴香、陈皮、生甘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