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物理考试题目及解答庞小峰老师给的题目及解答:一、突触后电位的形成机理及特点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与突触后受体结合后,可产生多种突触后效应。直接开启突触后膜递质门控通道,突触后膜通透性改变,进而引起突触后电位改变,通常其形状及大小是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上传导的动作电位的频率和振幅的反映。膜电位的主要表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在接受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改变, 使突触后神经元对其它刺激的兴奋性上升(产生动作电位)。机制: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使后膜Na +通透性增强,导致局部去极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在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超极化改变, 使突触后神经元对其它刺激的兴奋性下降。机制: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上Cl - 通道开放,致Cl -内流,膜电位发生超极化。k +通透性增加导致k + 外流增强Na +, Ca2+ 通道关闭特性:EPSP 的整合:突触后膜含许多的门控通道,其被激活的数量神经递质的释放量,EPSP 是量子化的,整合包括空间总和,是在树突上不同突触处同时产生的许多EPSPs 进行叠加,以及时间总和,即在同一个突触产生的时间间隔在1~15ms之类的 EPSP 的总和。IPSP 的整合:多数突触后抑制性受体也是递质门控离子通道。其具有分流抑制作用,其物理基础是 Cl- 内向流动。其抑制作用主要是由抑制性突触处膜电导的增加来控制。由于抑制性突触与兴奋性突触在电学上是并联的,前者电导的增加效果是使膜电位倾向于钳制在抑制性突触电位的平衡值上,致使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值减小。二、乙酰胆碱的生物动能和他的循环特性及它与肌肉收缩的关系乙酰胆碱循环过程:突触前动作电位使得乙酰胆碱在突触前膜释放,然后在突触间隙弥散,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打开离子通道。但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只有1~2ms ,于是乙酰胆碱被胆碱酯酶分解为胆碱和乙酸,这些产物大部分被突触前末梢再次摄取,并通过酶作用在合成乙酰胆碱,储存于突触前囊泡内以备重新释放。与肌肉收缩的关系:当神经末梢的神经冲动导致Ca 离子流通过膜时,会是含乙酰胆碱的突触囊与膜对接,乙酰胆碱向肌肉纤维的膜扩散,经3ms 后与受体分子结合,打开肌肉膜钠通道, 引起去极化电流,当突触后电位超过阈值,就是肌肉纤维膜中诱发冲动,从而引起肌肉纤维长度的收缩。三、视觉系统的组成及感受细胞的结构及特性视觉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