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大课堂作品欣赏雕塑是造型艺术之一,是雕刻和塑造的总称。是用可塑的(如粘土、胶泥等)或可刻的(如金属、木、石等)材料,制作出各种具有实在体积的艺术形象。雕塑一般分为圆雕和浮雕。圆雕是可供四面观赏的雕塑,浮雕则只能从一个面去欣赏,通常有一个底板为依托。因而雕塑艺术也被称作“空间艺术”“视觉艺术”或“触觉艺术”。中国古代雕塑在题材内容、形式风格、雕塑技法,以及所使用的材质上都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古代雕塑题材主要是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和劳动生活及民俗雕塑。艺术门类有圆雕、浮雕、纪念性雕塑、案头雕塑、建筑及器物装饰雕塑等,雕刻材料也丰富多采,除了青铜、石、砖、泥、陶等材料外,还有玉雕、牙雕、木雕、竹雕等。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石器和陶器制作。中国古代雕塑也充满了写意传神的特点,如秦汉雕塑的粗浑、雄大,魏晋雕塑的健朗和潇洒,唐宋的丰富、端丽等。唐代是中国雕塑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唐代佛像雕塑在吸取了印度古典艺术精华的同时,结合本民族深厚的艺术传统和人文思想,形成了雍容壮阔,庄严深沉的艺术风格。元、明、清时期的佛教雕塑伴随着技术上的高度成熟也带来了造型上的陈陈相因,缺乏生气;认真追究起来,很少有像古希腊作品那样符合现实中的真实标准的。它不习惯于玩雕塑作品的表面和细部,更喜欢那种由外在形象所引出的感觉、意境,引发出一连串遐想的空间,把人们引向一个艺术世界。秦始皇陵兵马俑1号坑秦朝秦始皇陵兵马俑2号坑秦朝秦汉时期的雕塑空前繁盛,最具典型意义的是秦始皇陵兵马俑雕塑群。与青铜器神秘怪异的风格相反,兵马俑充满崇高阳刚之美。这数以万计的兵马俑,显示出对人的力量的肯定。人物、战马都与真实的一样大小,毫无夸张之处。以体量的巨大、数量的众多、形象的真实,产生着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陶跪射俑陶塑车马霍去病墓伏虎汉代的厚葬风使动物俑和人物俑的雕塑作品众多,其造型古朴、神态夸张而强调动势。汉代世俗生活成为雕塑的素材,舂米、采芋、酿酒以及舞乐百戏等情景在汉代的砖画象中以浮雕的形式大量存在,宴饮、驱车、习射等土大夫的生活也得到了表现。说唱陶佣霍去病墓石刻:牯牛霍去病墓石刻:马踏匈奴西汉西汉名将霍去病墓前的大型动物石刻,手法简练概括,于浑厚中显示着雄强的力之美。其中《马踏匈奴》再一次体验到中国雕塑艺术的写意传神的特点。那马虽然粗糙笨拙,但它仍然有一种灵动之势,那浅浅地雕刻的几笔就是马腿,它与马的上身连成一体,多余的没有雕空的石料根本不存在,有的是一个完整的马的形象。山东长清灵岩寺彩塑迦叶木雕头像唐(公元618-907年)通高77CM唐代文明,极为昌盛。雕塑崇尚写实,各种俑像具有准确的形貌和恰当的艺术表现手法,产生了许多富有生活情趣的卓越之作。佛像雕刻更刻意追求形体的完美,神情端庄,亲切慈悲;菩萨体态优雅,肌肤匀称。许多雕像力求刻画出佛家超度众生的情态,从而愈益世俗化。唐代是中国雕塑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结合本民族深厚的艺术传统和人文思想,形成了雍容壮阔,庄严深沉的艺术风格。昭陵六骏之一《昭陵六骏》是唐太宗陵墓前的浮雕,与兵马俑一脉相承,《昭陵六骏》体现中国古代雕塑的现实手法,没有失实的夸张,没有虚化诡异的造型,这些雕刻同样显示出对自然和人的力量的肯定。天王石像宋(公元960-1279年)通高190CM宋代佛教造像更注重于世俗的形体之美,多以现实生活中人物为原形,风格清新。北方辽金进犯中原,至宋室偏安江南,社会极不安宁,雕塑艺术的发展比较缓慢。辽金造像健壮俊强,富有民族特色。元明之后,佛教艺术倾向于形式主义,陈陈相因,创意的作品已很少见。陵墓雕刻和俑像也多为沿袭雷同之作。古典雕塑可能很容易被人视为太旧,太传统,但笔者认为,尊重传统意味着承认艺术史的连续性,雕塑艺术需要不断创新探索,但任何创新都不是异想天开的标新立异,创新也意味着对传统的继承。当今传统艺术正受到西方现代主义越来越强烈挑战,新的思潮要摧毁一切旧的传统,可是今天的艺术家为什么又纷纷回到被毁的废墟上寻找残存的传统文化呢?尘归尘,土归土。让我们踏上历史尘土,回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