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设计和批改作业当人们把目光盯着课程改革的时候,对作为课程改革重要部分的作业改革却仅用余光偶尔一瞥而已, 这是一种偏颇的认识。任何教学过程的目标是否达到,要看学生的行为方式最终是否朝预期的方向改变,这种改变的根据, 是教学信息的输人在学生身上引起知识的内化并生成能力, 这是一个必要的反馈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作业而习得,通过作业而强化,教师则通过批改作业检查教学双方的效果。但我们到底如何布置作业?我们是不是还让学生在卷海题山中苦苦“挣扎 ”,是不是还在机械的演练中重复着“老北京的传说 ”?我们是不是应该来一场 “作业的革命 ”?一、传统作业弊病有哪些(一)作业布置的专制性传统的作业布置,是教师单方面的权利,作业“做什么 ”、“怎么做 ”完全由教师说了算,学生只有执行和完成的义务,没有自主和选择的权利。教师根据自己的一厢情愿强令学生在“题海”中挣扎, 忽视学生的兴趣。教师以 “齐步走 ”的形式, 让全体学生在同一时间里完成同样的内容, 忽视学生的差异。因而, 学生原本浓厚的作业兴趣被打磨得无影无踪,作业成为一种“只有压力,没有魅力”的负担。(二)作业内容的封闭性传统的作业, 教师把目光聚焦于书本上,学生长期被局限于书本提供的情境中,从概念到概念,从公式到公式,从推理到推理,在机械的演练中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作业成了冷冰冰的认知组合和逻辑堆砌。作业所解决的问题与生活缺乏应有的关联,一旦遇到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学生则显得无从着手,力不从心,作业纯粹是象牙塔里的“游戏 ”。(三)作业形式的单一性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将作业的功能定位于“巩固知识 ”和“强化技能 ”,因此教师的作业布置总是以此为出发点,过于强调知识的书面操作和演练,文科作业大多是读读、写写、背背,理科作业大多是算算、练练,即使是所谓的“应用题 ”,也只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一些书面上的“实际问题 ”,作业形式单一,几乎都局限于书面答题,没有其他形式,忽视了作业的实践性、应用性和丰富性、多样性。(四)作业答案的绝对性传统作业中过于强调作业的甄别与选择功能,对作业质量的评价只是与事先的“标准答案 ”作比对, 非对即错, 答案是绝对化和惟一性的,至于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参与状态则缺乏应有的关注, 不管学生的答题多么具有个性、多么富有创意,但只要与标准答案不一致,就统统扔进“错误 ”的筐子,极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