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蛋白--(整顿)荧光一、定义荧光(fluorescence )又作“萤光”,是指一种光致发光的冷发光现象。当某种常温物质经某种波长的入射光(普通是紫外线或 X 射线)照射,吸取光能后进入激发态,并且立刻退激发并发出比入射光的的波长长的出射光(普通波长在可见光波段);并且一旦停止入射光,发光现象也随之立刻消失。含有这种性质的出射光就被称之为荧光。 二、原理光照射到某些原子时,光的能量使原子核周边的某些电子由原来的轨道跃迁到了能量更高的轨道,即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单线态或第二激发单线态等。第一激发单线态或第二激发单线态等是不稳定的,因此会恢复基态,当电子由第一激发单线态恢复到基态时,能量会以光的形式释放,因此产生荧光。 荧光是物质吸取光照或者其它电磁辐射后发出的光。大多数状况下,发光波长比吸取波长较长,能量更低。但是,当吸取强度较大时,可能发生双光子吸取现象,造成辐射波长短于吸取波长的状况发射。当辐射波长与吸取波长相等时,既是共振荧光。 荧光强度:荧光强度与该种物质的荧光量子产率、消光系数以及含量等因素有关。荧光量子产率Q:量子产率表达物质将吸取的光能转化为荧光的本领,是荧光物质发出光子数与吸取光子数的比值。荧光蛋白分子的亮度由其量子产率与消光系数的乘积决定,与成像检测敏捷度亲密有关。三、荧光蛋白1、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在光谱的绿光区(500nm-525nm)已经发现了多个荧光蛋白,并且来源广泛,涉及不同种属的Aequorea 、桡足类动物、文昌鱼以及珊瑚。然而多数有齐聚反映,即使最佳的荧光蛋白与EGFP相比,也没有明显的优点。或许现在活细胞成像最佳的选择是GFP衍生的Emerald(祖母绿),它与EGFP的特性相似。Emerald包含F64L和S65T突变,另外尚有四个点突变从而改善了折叠、37℃时的突变率以及亮度。即使Emerald比EGFP更有效,但含有快速光漂白成分,可能在某些环境下其定量成像会受到影响。下面重要介绍GFP及其衍生型荧光蛋白:(1)来源绿色荧光蛋白最早由美籍日裔科学家下村修于1962年在水母中发现。这种蛋白质在蓝色波长范畴的光照激发下发出绿色荧光,其发光过程需要冷光蛋白质Aequorin的协助,并且,这个冷光蛋白质可与钙离子(Ca2+)互相作用。在水母中发现的野生型绿色荧光蛋白的分子量较小,仅为27~30kDa,而编码GFP的基因序列也很短,为2.6kb。(2)性质GFP由238个氨基酸残基构成。GFP序列中的65-67位残基(Ser65-Tyr66-Gly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