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电力需求响应技术规范(V0.6) 电力需求响应技术规范草案v0.�6 �事实证明,正确地实施需求响应,可以有效地抑制高峰负荷,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编制本规范是为了帮助各利益相关方在参与需求响应时在认识上达成一致并进行自动互操作,从而推动相关技术和市场的发展。只要遵守本规范,任何系统或设备都可以参与需求响应,这将增加可参与需求响应的资源数量,减少实施需求响应的成本。 1 概述�本规范描述了一种开放和兼容的信息模型,支持供应商与用户之间进行信息交互,同时也支持各利益相关方参与需求响应的监管、实施、评估和结算等事宜。 本规范涵盖需求响应计划、动态价格或需求侧竞标的信息模型。 本规范主要面向具备复杂信息处理能力的智能能源管理控制系统(Smart EMCSs),包括智能建筑物、智能工厂、智能家庭、电动汽车和分布式发电及储能等,同时也面向具有简单信息处理能力的智能设备(Smart Facilities)。 价格信号或可靠性信号随时可能发生,但用户侧的智能能源管理控制系统或智能设备由于种种原因可能出现故障或失效.当它们恢复正常后,本规范将支持恢复数据. 本规范支持同一个用户同时参与多个供应商的多个需求响应计划、动态价格或需求侧竞标。 2 范围�本规范定义了需求响应的信息模型,并以用例、域模型和类图的形式展现。通过这些信息模型,需求响应的利益相关方之间就可以进行互操作,从而在行为上相互协调. 有的国家针对电力批发市场也开展了需求响应的研究和实践, 包括能量市场(Energy Market)、容量市场(Capacity Market)、日前计划备用市场(Day—ahead Scheduling Reserve Market)、同步备用市场(Synchronized Reserve Market)和调节市场 (Regulation Market)等.本规范目前只针对电力零售市场,不针对电力批发市场和其他市场。 本规范并不规定实现的细节。例如,尽管定义了实体及其信息模型,但对如何设计数据模型以及如何持久化不作规定。至于通信协议和用户界面设计,也不在本规范的范围内。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对信号进行响应,也可以忽视信号,或在响应过程中退出。本规范并不指导用户是否要参与需求响应计划,也不指导用户如何削减或转移负荷。 本规范需要对基线负荷建模,但不涉及基线负荷的具体算法。 (完整)电力需求响应技术规范(V0.6) 本规范将削减服务提供商视为供应商的一种,不单独建模。 实现本规范的过程可能会涉及到专利权问题,但本规范不负责指出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