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 动能和动能定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能的定义式,能用动能的定义式计算物体的动能。 (2)理解动能定理反映了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 (3)能够理解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 (4)能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归纳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理解理论探究的方法及其科学思维的重要意义。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对比牛顿运动定律,掌握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其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动能定理的归纳推导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通过对动能定理的应用感悟量变(过程的积累)与质变(状态的改变)的哲学关系。 二、教学重点 1、 动能的概念。 2、 动能定理的推导和理解 三、教学难点 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四、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师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在上节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定量地确定物体的动能的表达式。 2.进一步探究,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动能有什么关系,既运用归纳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3.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理解理论探究的方法及其科学思维的重要意义。 4.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对比牛顿运动定律,掌握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其特点. 5.通过对动能定理的应用感悟量变(过程的积累)与质变(状态的改变)的哲学关系。 (二)、创设物理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 对“动能”的初步认识。 教师启发:追寻守恒量中,已经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大家先猜想一下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代表回答:应该与物体的质量与速度有关。 教师启发:你能通过实验粗略验证一下你的猜想吗?(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什么关系)。 可能的方案1:让滑块从光滑的导轨上滑下与静止的木块相碰,推动木块做功。 实验过程:①让同一滑块从不同的高度滑下;②让质量不同的滑块从同一高度滑下。 实验现象:①高度大时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②质量大的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实验结果: ①高度越大,滑块滑到底端时速度越大,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速度越大,对外做功的本领越强,说明滑块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越多。 ②滑块从相同的高度滑下,具有的末速度是相同的,之所以对外做功的本领不同,是因为滑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