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学(北齐)颜之推作者介绍——颜之推公元531—约595年以后,字介,原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世居建康(今南京市),生于士族官僚家庭。他早传家业,12岁时听讲老庄之学,因“虚谈非其所好,还习《礼》、《传》”,生活上“好饮酒,多任纵,不修边幅。”他博览群书,为文辞情并茂,得梁湘东王赏识,19岁就被任为国左常侍。后投奔北齐,历20年,累官至黄门侍郎。公元577年,北齐为北周所灭,他被征为御史上士。公元581年,隋灭北周,他又于隋文帝开皇年间,被召为学士,不久以疾终。自叹“三为亡国之人”。传世著作有《颜氏家训》和《还冤志》等。作品简介《颜氏家训》共二十篇,是颜之推为了用儒家思想教训子孙,以保持自己家庭的传统与地位,而写出的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这是他一生关于士大夫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在封建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后世称此书为“家教规范”。“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的《颜氏家训》,把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寄予在优美的言词、动人的故事和丰富的学问之中。作品简介颜之推论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虚心务实:提倡虚心务实的学习态度,他反对妄自尊大,骄傲浮夸的学风。博习广见:指出“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他认为只有尽可能地扩大获取知识的范围,并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鉴别,才能更接近客观的真理。提倡既要博览群书,又要接触世务,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所谓“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勤勉惜时:强调学习要刻苦钻研,勤勉努力,他罗列了历史上许多动人事例,说明即使迟钝的人,只要勤学不倦,也可以达到精通和熟练的程度。同时,他认为人的一生都要学习,应珍惜时光,年幼“固须早教”,少年也不可“失机”,晚年如果“失之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他说早年学习“如日出之光”,前途无量;而“老而学者”,虽然如“秉烛夜行”,但总比“瞑目而无见”要好得多。相互切磋:赞赏《尚书》中的“好问则裕”和《学记》中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说法,提倡师友之间相互切磋,相互启明,认为只有在学习上好问求教与切磋交流,才能较快地增进知识而避免错误。初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断句,流畅自然。解题“勉学”:劝勉(勉励、鼓励)后世子孙及世人勤奋学习。原文(一)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翻译(一)古代求学的人的是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给别人看,只能向他人炫耀夸说自己的才学。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以造福社会;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涵养自己的德性以求做官。学习就像种植果树一样,春天赏玩它的花朵,秋天摘取它的果实;讲论文章,这就好比赏玩春花;修身利行,这就好比摘取秋天的果实。原文(二)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翻译(二)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一而敏锐,长大成人以后,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对孩子要及早教育,不可错失良机。我七岁的时候,背诵《灵光殿赋》,直到今天,隔十年温习一次,仍然不会遗忘。二十岁以后,所背诵的经书,搁置在那里一个月,便到了荒废的地步。然而人总有困顿、坎坷的时候,在壮年时失去了求学的机会,更加应当在晚年时抓紧时间学习,不可自暴自弃。从小就开始学习的人,就好像日出的光芒;到老年才开始学习的人,就好像拿着火把照明在夜间行走,但总比那闭着眼睛什么也看不见的人强。原文(三)夫圣人之书,所以设教,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亦足为人;何必“仲尼居”即须两纸疏义,“燕寝”“讲堂”,亦复何在?以此得胜,宁有益乎?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翻译(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