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于俊杰四强迫症强迫-冲动性障碍,以不能为主观意志所克服,反复出现的观念,意向和行为为临床特征。强迫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以强迫观念是一种以强迫观念(obsession)(obsession)和强迫行为(和强迫行为(compulsion)compulsion)为主要表现的精神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精神障碍。青春前后或成年早期,男孩高于女孩发病高峰年龄为15-20岁31%第一次发作:10-15岁男性发病年龄较女性早男女发病几乎相等。我国患病率为0.30‰,终生患病率为2-3%四强迫症——流行病学调查1.生物因素–遗传?2.心理社会因素–心理分析学派行为理论认知理论(一)致病因素(一)生物学因素生物化学因素:与5-HT有关。证据:5-HT回收抑制剂能显著提高强迫症的疗效;强迫症脑脊液中5-HIAA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症状改善与5-HIAA浓度下降呈正相关。遗传因素:是一种素质因素。证据:强迫症双亲有强迫症者约为5%-7%,较一般居民为高;人格特征在强迫症发病中起一定作用。器质性因素:证据:脑炎、癫痫、颞叶损伤的病人中有强迫症状;外科治疗切除尾神经束、边缘脑白质有效;脑CT、PET检查提示眶额皮质-边缘系统-基底节功能失调。(二)心理社会因素是一种诱因常见有: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变换;家庭不和、性生活困难、怀孕、分娩;遭受政治冲击,濒于破产,等。对患者的心理影响:担心、紧张,谨小慎微,遇事犹豫不决,反复思考,忧心忡忡。病因和危险因素遗传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条件化应激表达情感的能力精神分析的背景本我和超我明显对立,本能意愿和良心都很强。儿童期在教育方面过于严厉,过于条理、干净、整洁,对有关性的行为过于生硬地禁止,对儿童的本能需要泛泛地加以限制、阻止,都可促使强迫性反应方式的形成。强迫行为具有神奇的力量,可防御所有的威胁与焦虑,这些产生于没有表白的被压抑的性冲动或攻击冲动。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父母有精神障碍从小接受父母关于“世界不安全”的影响父母过分挑剔、批评或要求过高童年情感不安全父母压制自主性父母情感忽略应激社会-经济地位变化躯体状况差过高的责任下岗有过焦虑发作生活变动多丧失或亲人得病社会支持差(二)临床表现强迫观念强迫行为共同点P1401.强迫观念强迫思维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怀疑强迫联想强迫情绪强迫意向:强迫冲动强迫性恐惧:脏、污染、过失造成伤强迫性恐惧:脏、污染、过失造成伤害等。害等。强迫形象:强迫形象:特征:缺乏确定性;魔术性思维特征:缺乏确定性;魔术性思维强迫观念攻击性强迫观念:害怕伤害自己,害怕伤害别人,暴力或恐怖的想象,害怕说出侮辱性语言,害怕作出令人尴尬的事情,害怕作出非意愿的冲动(如刺伤亲人、朋友),害怕不小心伤害别人。污染性强迫观念:关注或厌恶身体的排泄物或分泌物(如大小便、唾液、鼻涕),怕脏物或细菌,过分关注环境中的污染物,家庭用品、动物或粘性东西,单性受到污染而患病,担心因传染污物而使别人患病。性的强迫观念:被禁止的可能反常的性方面的思想,难以控制的性想象或性冲动,内容涉及同性恋或乱伦,指向他人的性行为冲动,其它强迫观念还包括害怕说出违反道德的话。强迫思维特点持续存在、强加的、不想要的思维,并对这种思维感到难以控制。通常为污染、伤害自己或他人、灾难、亵渎神灵、暴力、性或其他令人痛苦的话题。是患者自己的,而不是由外界插入的(如精神分裂症的“思维插入”)。也包括在脑中的想象或情景,这种思维和想象使患者非常痛苦,并可导致极度不安。强迫思维的形成思想矛盾:“思维应该能够控制”“不正常的想法”让人烦恼控制不住就做不好一切焦虑,精神交互作用,恶性循环案例赵某,34岁,男,硕士。几个月前在报纸上看到了关于玻璃突然碎裂划伤行人的报道,从此以后就有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担心,害怕自己也会遇到同样的情况。每当他看到玻璃时,就会难以控制地想着玻璃会不会突然碎裂。尽管他本人也知道这根本不可能,但就是会去想。最要命的时,他本人的办公桌旁就是窗户,他每天上班就是在与自己脑中关于玻璃碎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