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授课人授课人2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定义: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宫体肌层以外的身体其它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3概述:•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近年明显增高,是目前常见妇科疾病之一。•妇科剖腹手术约5%-15%•因不孕而行腹腔镜检12%-48%•生育年龄妇女,以25-45岁妇女居多。•病理上呈现良性疾病表现,而在生物行为上却以浸润性和复发性为特点。4好发部位•子宫内膜可以侵犯全身任何部位,但绝大多数位于盆腔内,其中宫骶韧带及卵巢为最常见的被侵犯部位,其次为子宫、直肠子宫陷凹、乙状结肠、腹膜脏层、阴道直肠膈亦常见。5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好发部位6分述•流行病学特点•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预后•预防7流行病学特点•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逐年增高。育龄期是异位症的高发年龄段,76%患者在25~45岁之间,育龄期女性至少有1%发病率。已有报道在初潮前和绝经后用激素替代的女性中有发病者。生育少、生育晚的女性发病明显多于多生育者,本病的发病与社会经济状况呈正相关,另外其发病率还与遗传因素有关,属于激素依赖、多因素疾病。8发病机制•EMT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应该用多因素发病理论来解释。子宫内膜种植学说:1921年Sampson淋巴及静脉播散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诱导学说免疫学说遗传学说9EM种植学说体腔上皮化生诱导学说播散学说免疫因素炎症遗传因素10内膜种植学说Figure1.Theretrogradetransplantationtheory.Duringmenstruation,endometrialtissueisretrogradelyshed(1);throughtheFallopiantubesintotheabdominalcavity(2);Tissuefragmentsadheretotheperitonealsurface(3),invades(4)andacquiresabloodsupply11总之,目前尚无一种学说可以解释异位症的发生,各学说可以相互补充解释不同部位的内膜异位灶的发病机制。12病理EMT的基本病理变化:异位内膜随卵巢激素的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出血,从而导致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和囊肿粘连形成。但病变部位、程度不同,其局部表现有所差异。1.巨检2.镜检13卵巢内异症•卵巢是最容易被异位内膜侵犯的器官,80%病变累及一侧,累及双侧约50%。•分为微小病变型两种典型病变型微小型浅表层斑点小囊典型型侵犯皮质单个或多个囊肿,内含柏油样、似巧克力色液体,又称巧囊。14卵巢内异症•特点:囊壁厚薄不均内有巧克力液样陈旧性积血,又称囊肿型15宫骶韧带、直肠子宫陷凹和子宫后壁下段异位症•最多见,轻者局部有散在紫色斑点状出血,骶骨韧带呈增粗或结节改变。16子宫后壁下段浆膜面的异位病灶•散在紫褐色小泡、褐色颗粒结节17盆腔腹膜异位症•分为色素沉着型无色素沉着型前者:紫色、蓝色或黑色结节;后者:早期病灶,多种外观;热色试验:加热,含铁血黄素成棕褐色无色素型色素型6~24月18输卵管及宫颈异位症•少见•输卵管浆膜层被累及,可见紫蓝色斑点•宫颈异位内膜浅表者暗红色或紫色颗粒,经期略增大。深部病灶,宫颈剖面见点状紫蓝色或含陈旧血液的小囊腔19其他部位•阑尾、膀胱、直肠•会阴及腹壁疤痕处20镜下检查特点在病灶中见到子宫内膜上皮、内膜腺体或腺样结构、内膜间质及出血。由于异位内反复出血,上述典型的组织结构可能被破坏而难以发现,以致出现临床和镜下病理所见不一致的现象。由于内膜异位的出血是来自间质内血管,而不是来自腺上皮或腺体,故在镜检时能找到少量内膜间质细胞即可确诊本病。21临床表现•症状:痛经、下腹痛、不孕和性交不适•体征:子宫后倾固定触痛性结节附件区囊性偏实不活动包块破裂时出现腹膜刺激征22诊断•育龄妇女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和不孕•盆腔检查:触痛性结节或子宫旁不活动的囊性包块•辅助检查:1、影象学检查2、CA125值测定3、腹腔镜检查:金标准4、活组织检查:确诊23B超显示卵巢巧克力囊肿24鉴别诊断卵巢恶性肿瘤:盆腔炎性包块:子宫腺肌病:25临床分期•1985年美国生育学会提出的•需腹腔镜或剖腹探查确诊,根据异位病灶部位、数目、大小、深度和粘连程度•分为Ⅰ~Ⅳ期:微型、轻型、中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