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2、医源性感染: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3、特殊病原体的医院感染:指发生甲类传染病或依照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的医院感染。4、院感爆发: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出现 3 例或以上的的现象。5、疑似院感爆发:医院某科室的患者中,约一周出现$3 例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 例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定义为疑似医院感染暴发6、手卫生:手卫生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为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7、手卫生原则:(一)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二)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8、手卫生时机: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2)进行侵入性操作、无菌操作或接触无菌物品前;3)直接接触病人后;4)撞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后;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9、标准预防与额外预防:标准预防: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额外预防: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的情况,根据病原体的传播途径采取的额外预防。像是接触,空气以及飞沫隔离的方式。10、MDR0 防控与消毒隔离技术相关制度、措施及流程:MDRO(多重耐药菌)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 B-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 I 型新德里金属 B-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防控及隔离:1、设立醒目的蓝色隔离标志,并通报全科医务人员,以防止耐药菌交叉传播。2、应严格实行接触隔离。(尽量选择单间隔离,没有条件设施时,应当进行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