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内注射(intramuscularinjection,IM)肌内注射1、掌握肌肉注射的定义、目的、禁忌症2、掌握肌肉注射的定位方法3、熟悉肌肉注射的注意事项4、了解肌肉注射部位的解剖结构教学目标肌内注射将一定量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也称肌内注射。定义肌内注射1.用于不宜或不能口服或静脉注射,且要求比皮下注射更快发生疗效时2.用于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用于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肌肉注射的目的肌内注射禁忌症:(1)注射部位有炎症、肿瘤、外伤破溃。(2)严重出、凝血倾向,血小板或凝血因子明显减少或用肝素、双香豆素等进行抗凝治疗者。(3)破伤风发作期、狂犬病痉挛期采用肌内注射可诱发阵发性痉挛。(4)癫痫抽搐、不能合作的病人也相对禁忌,必要时可予以镇静。肌内注射应选择肌肉较厚,且离大神经、大血管较远的部位。最常用的部位:臀大肌其次: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角肌注射部位选择肌内注射臀大肌注射定位法肌内注射(1)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右作一水平线,以髂嵴最高点作一垂直线,其外上象限(避开内角)为注射部位(内角:从髂后上棘至股骨大转子连线肌内注射(2)联线法取髂前上棘与尾骨联线的外上1/3处为注射部位。肌内注射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1)示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髂嵴、示指、中指间的三角区为注射区肌内注射肌内注射1.臀中肌:注射部位在三角形的中心(A点),或中指近侧关节处(B点)2.日本臀中肌注射定位法:取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的联线的外侧1/3处为注射部位肌内注射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2)操作者将三横指(以患者手指宽度为准)放于髂前上棘,其中示指第2指关节平齐髂前上棘,注射部位为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肌内注射部位在大腿中段外侧,取膝关节上10cm,髋关节下10cm,约7.5cm宽处。此区大血管、神经干很少通过,部位较广,适用于多次注射者。股外侧肌注射定位法肌内注射肌内注射上臂外侧,肩峰下2-3横指处,此处较臀部肌肉少,只能作少剂量的注射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法肌内注射三角肌(Deltoid)九区划分法:把三角肌的长度和宽度中线都均分为三等分,使三角肌成为九个区,分别为三角肌上、中、下1/3部的前、中、后区。1.三角肌的上1/3部的前、中、后区为三角肌肌内注射的绝对安全区。2.三角肌的中1/3部的前、中、区为相对安全区。3.三角肌的中、下1/3部的后区深面,因有桡神经通过,为三角肌注射的危险区。4.三角肌的下1/3部的前、中区因肌肉太薄不能作肌内注射。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法肌内注射注射时体位摆放为使臀部肌肉松弛,注射时可取以下几种体位:侧卧位:上腿伸直,下腿稍弯曲,操作方便,适于各种臀肌注射。俯卧位:足尖相对,足跟分开,头偏一侧,臀部充分暴露和放松,多用于儿童。仰卧位:臀中肌、臀小肌注射时采用,常用于危重及不能翻身的病人肌内注射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无菌操作原则及消毒隔离制度。2.2岁以下婴幼儿不宜进行臀大肌注射(除非这个孩子已经行走了至少一年的时间),因其臀部肌肉未发育完善,较薄,注射可导致肌肉挛缩,或损伤坐骨神经。应选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3.需长期进行肌内注射的病人,宜选用细长针头,注射部位应交替使用,以避免硬结的发生,必要时可热敷或进行理疗。4.需要两种及以上药液同时注射,应注意配伍禁忌。5.操作时嘱病人不可突然改变体位,若发生针头折断,应先稳定患者情绪,保持原位不动,固定局部组织,以防断针移位,同时尽快用无菌血管钳夹住断端取出;如断端全部埋入肌肉,应速请外科医生处理。注意事项肌内注射1、解除病人思想顾虑,分散其注意力。2、取合适体位,使肌肉松弛,易于进针。3、注射时做到“二快一慢”,即进针快和出针快,推药慢,注药速度均匀。4、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选用针头宜粗长,进针宜深,否则易造成注射部位硬结和疼痛。5、同时注射多种药液时,应先注射刺激性较弱的药液,然后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液,同时注意药物配伍禁忌。无痛注射技术肌内注射特殊患者的肌肉注射方法(1)严重水肿患者该类患者肌肉注射应选用较长的针头,要行深部注射,进针长度为针梗长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