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下山途中-唱一支歌VIP免费

下山途中-唱一支歌_第1页
1/3
下山途中-唱一支歌_第2页
2/3
下山途中-唱一支歌_第3页
3/3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下山途中,唱一支歌(创作谈)下山途中,唱一支歌(创作谈) 草白 小说《明亮的归途》写了一场葬礼。当送葬的队伍来到埋葬死者的大山上 ,云珊看见那些死去多年的亲人,正站在一棵棵属于自己的树下,茫然地凝视着这一切,“他们已经不再是从前的样子了,或者说,他们不再像在人世生活时那样焦虑、胆怯、患得患失,他们摆脱了时间和肉体的束缚,四季以及亲人的羁绊,变成了另外的模样。” 当写到这段与死去亲人重逢的場景,分明感到多年郁积瞬间化为乌有,笔端、心头均有一种畅快淋漓之感。 自开始写作以来,写下许多与死亡相关的文字,哪怕一再告诫自己不要再如此写下去,毕竟还有更多活着的事情值得关注,但并没有用。写作不是全然理性的行为,而且一个坑挖下,还没填满,又马不停蹄地去挖另一个,也非我所擅长。所以这些年里,我写下的那些文字,或成型或未成型,大概都可概括为对“死”这件事情的理解。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也是为了拨开理解之路上的“云遮雾障”。 这篇《明亮的归途》当然也属于理解之一种。 我并不认为反复地书写同类题材会必定地导致重复。相反,在此过程中,我总能体验到一种故地重游,不断找寻到新东西的乐趣。这里的新与旧自然也是相对而言的。今日之新到了明日,不定便成了比昨日更值得唾弃的旧。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是一场自我演变及自我更新的过程。——尤其难得的是“自我更新”。我们人体的细胞每过六到七年就要全部更换成新的,只有少数部位,如脑、骨髓及眼睛里的神经细胞可伴随人体终生。也就是说,我们肉眼所见的这个人,貌似还是过去那个人,但早已不能与过去完全对等了。 对同类题材的书写也是如此。 美术史上,德加、莫兰迪、常玉等人,都是以不断书写少数题材来进行“自我更新”的例子。问题不在于题材,而是进入题材的方式,这种表达方式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在何种程度上接近写作者的精神气质。 我们想要获得一种完全自由的表达,但这种自由感的获得是艰难的。正如法国画家亨利·马蒂斯所言,一个人从事于创作,应该是在灵魂纯洁无暇时,像赴圣餐的教徒那样毫无杂念时。 马蒂斯还说到感觉,“一个画家在学会蔑视自身经验的同时,仍应保持感觉的全部清新性”,我并不懂绘画,也不会像一个专业人士那样去分析和解读一幅画,但我知道感觉的重要性。所有的创作及所有的“观看”,不过是为了寻找那种感觉,去体验那种感觉。 我在一篇叫《感觉与物》的随笔里写过这么一段话: “有段时...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下山途中-唱一支歌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