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中国古代文体观范畴的形成中国古代文体观范畴的形成 摘 要: 中国古代文体观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先民在远古浑莽的人文活动中(人文行为整体),随着社会生产生活的进展,在宏观上必定选择以“文”作为人类整体的存在形态(文学整体);文章作为文学之体的一个层面,在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与文饰士人个体的需要中,必定会逐渐滑落为一个整体(文章整体)。文章作为整体的范畴在汉末魏晋以来的形成,经历了从文人整体到文学整体再到文章整体的过程。 关键词: 文体观念 人文 文学 文章 中国古代文体观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时期的酝酿,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高度发达的产物,不是从来就有的,其范畴的确立是随着社会文化的进展到东汉后期才逐渐形成的;由于古人整体的思维方式,人们把每个范畴的事物都看成一个整体,文体观念在形成独立范畴的同时必定会有其产生的范畴:文体观念乃是在最初笼统的人文行为整体的范畴中进展到以礼乐为代表的文学范畴而后才具体到文章范畴的。 一、人文整体观念 早在先秦时期,先民在以自身——“人”为核心观察天地的漫长岁月中,逐渐形成了天、人、地的“三材”宇宙观念,《周易·系辞》:“《易》之为书也,广阔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在天圆地方的宇宙中,人居于核心地位,人类活动成为宇宙间的三大板块之一。夏商及夏商以前,由于生产力还不够发达,人类社会还处于比较质朴的阶段,人文建设尚比较缺乏,人文尚处于比较质朴的阶段。那时的文仅指事物交错的样子,《周易》:“物相杂,故曰文。”作为修饰意义的“文”尚没有凸显。先民尚未从远古的混莽中走出,在他们的观念中,整个世界全然一体,天地万物皆有灵。先民在远古仪式中获得生命的激情,为着各种仪式而产生的咒语之辞与仪式行为完全融为一体,浑然一体的仪式行为被包容在浑然一体的人文活动中。由此,文辞完全被包容在浑莽的人文行为整体的大范畴中。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二、从人文整体观念走向文学整体观念 西周时,统治阶层制礼作乐,形成了彬彬有礼的礼乐文化,欲使整个社会处于整齐和谐的状态。西周正是形成了以“文”为整体核心特征的社会制度,“文”成为人世间追求的目标:《周易·贲卦》:“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逐渐用来指经修饰的、美好的事物,到西周时,“文”已经成为一个评价相当高的词汇,“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