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习作,让学生“有米可炊”习作,让学生“有米可炊” 摘要:在习作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学生不知道如何写作文 ,觉得没有素材可以写,甚至从别人那里照搬照抄的情况。其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换种方式,换种思路,从生活中寻找点滴素材,让学生的习作“有米可炊”。 关键词:素材 不同学科 活动 影视 积累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遇到习作,孩子们常说:“老师,我不知道怎么写?”“老师,写什么呢?”在班级中,总会出现几篇雷同的作文,总会有几个学生作文的字数达不到习作的要求,也会有那么几个孩子的作文脱离了实际。像这样的作文往往有个共通的问题:不知道该写什么,觉得没有素材可写或者说选的素材不是自己的,甚至是从别人那里照搬照抄过来的。 其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学生并不是缺少习作的素材,只是缺少发现素材的能力。老师并不是不会教学习作,只是缺少发现生活乐趣的能力。换种方式,换种思路,从生活中寻找点滴素材,让学生的习作“有米可炊”。 一、从不同学科中寻找素材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习作主题是要求学生写一篇观察日记,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写一篇具体而又突出观察对象的作文会有一定的难度。这个时候,科学老师正要教授《蜗牛》这一章节,这正是孩子们学习写观察日记再好不过的时机了。我和孩子们一起上了这一节课,从这堂课中,我看到孩子们在老师的引领下表现出了跃跃欲试的兴趣,随着自己的发现不断增多而感到惊喜不断,对自己的不知到现在的豁然开朗而感慨万千。我从未感受到孩子们会有那么强烈的求知欲,我因势利导地问道:“同学们,同意写下这堂课中你对蜗牛的观察日记吗?”“好的,好的。”几乎所有的同学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因为这时他们有料可以写。 仅仅通过这堂课,还是不够的,说不定孩子们写出来的作文会是千篇一律的。我补充道:“把小蜗牛带回家中,认真观察一个星期,再把你观察到的现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象用日记的形式写下来。”孩子们一个个饶有兴致,每天都有学生跟我分享他的新发现。等到作文上交的时候,真是佩服孩子们拥有一双双雪亮的眼睛。虽然同是写蜗牛,但是大家观察到的现象却是千姿百态,写得内容又是那么生动逼真,因为这是孩子们真切观察的结果。 有时候生活中不是缺少素材,真是我们缺少发现素材的眼睛,我们可以从语文课的讲故事竞赛,体育课各种有趣的游戏,音乐课美妙的音乐中去寻找习作的素材。 二、从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