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今天我们怎样实践学术本土化VIP免费

今天我们怎样实践学术本土化_第1页
1/7
今天我们怎样实践学术本土化_第2页
2/7
今天我们怎样实践学术本土化_第3页
3/7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今日我们怎样实践学术本土化今日我们怎样实践学术本土化 内容摘要 “本土化”是一个充满张力的议题。当以人类社会为对象的社会科学在国内整体上被窄化为中国现实问题讨论时,“本土化”不仅会限定学者的探究目标和问题意识,在实际的理论和方法的应用中,也会不可避开地出现偏差和扭曲,比如以“中国的需要”为基准来对外部理论进行拿来主义的功利的切割。就学界整体而言,假如学者对“西方—中国”的知识分类习以为常,对“为现实之需”的学术宗旨深信不疑,又对探究人类社会的命运及普遍问题缺乏兴趣,在这种学术生态下,学者所实践的本土化、所提炼的特别性对人类社会及社会科学的意义,也难免是有限的甚至是可疑的。走出困境,我们需要重构经验世界,这有赖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性讨论和应用讨论的综合、全面的进展,也有赖于社会科学讨论者基于法律规范的社会科学方法论训练基础上的对历史和文化的回归。 关 键 词 本土化 国家—社会 西方—中国 社会科学 经验世界 作 者 陈映芳,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xxxx)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资助(14AZD025)、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讨论中心支持 国家—社会关系,作为社会科学的一种范式(它也被称为“视角”、“分析框架”、“讨论领域”等),在近一二十年来的中国学术界被广泛运用。至最近几年,学界渐渐出现了一些主张对其进行“反思”的呼声。这其中,除了少数对该理论本身明确持否定态度的学者外,部分学者关注的是这一理论在中国的学术实践中存在的不足或困难,如该理论在中国面临着概念工具不够或错位的问题,以及与中国的语境及实际的政治结构或社会形态难以契合的问题等,这些主张大抵是在讨论中国学者在社会科学学术实践中如何将西方理论本土化的问题;此外,也有的学者认为“国家与社会”的视角,难以揭示中国复杂的社会变迁机制,因而主张以其他范式取而代之。[1]“国家—社会关系”亦是笔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者这些年思考问题的基本角度之一,在此过程中,无论是本土情景的复杂性、围绕理论与实践的方法论缠绕,还是试图从经验中提炼新分析工具的冲动及努力,都可说是切身的学术体验。如何看待此类理论在中国学术界的本土化议题,是本文要讨论的主要问题。 中国学界“本土化”的问题 1.“本土化”的必要性和局限性 社会学的“本土化”,在中国并不是个新话题,从科学哲学层面、概念理论一直到具...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今天我们怎样实践学术本土化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