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从传播角度看《孔雀东南飞》对传统文化的反映VIP免费

从传播角度看《孔雀东南飞》对传统文化的反映_第1页
1/4
从传播角度看《孔雀东南飞》对传统文化的反映_第2页
2/4
从传播角度看《孔雀东南飞》对传统文化的反映_第3页
3/4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从传播角度看《孔雀东南飞》对传统文化的反映从传播角度看《孔雀东南飞》对传统文化的反映 20XX 年年底央视八套播出的根据汉乐府民歌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孔雀东南飞》,伴着空谷幽兰般的箜篌声,在百鸟朝会、孔雀落泪的浪漫场景中拉开帷幕,上演了一出哀婉动人的古典爱情剧,剧中诸多方面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再现和反映,让观众享受了一场文化盛宴。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汉乐府民歌中最长的叙事诗,全诗共357句1785字,历史学家范文澜称其为继《离骚》之后“中国文学史上第二次出现的伟大诗篇”。讲述的是东汉献帝年间焦仲卿与刘兰芝为爱而殉情的故事,也被誉为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36集同名电视剧《孔雀东南飞》即根据此诗改编而成,在荧屏上除了再现刘兰芝与焦仲卿流传千古的爱情外,还展示了人物所生活的时代——汉代多方面的文化,如音乐、婚俗、服饰等,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一定作用。 箜篌、古琴再现我国古典乐曲魅力 古诗中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电视剧以刘兰芝弹箜篌开始切入,唯美的画面、古朴的音乐立即把观众带入精致典雅的汉代。箜篌是一种十分古老的弹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流传下来的文献中载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样式。 卧箜篌(图1)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与琴、瑟相似,但琴体上有数弦通用的通品装置,盛行于汉至隋唐,汉代卧箜篌被作为“华夏正声”的代表乐器列入《清商乐》中,宋代后失传。 竖箜篌(图2)在汉代时由西域传入我国,盛行于汉唐时期。汉时除宫廷雅乐使用外,民间也广为流传,因而《孔雀东南飞》中有“十五弹箜篌”的诗句。盛唐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进展,箜篌演奏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李贺诗《李凭箜篌引》中就有关于李凭高超箜篌技艺的描写。“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李贺用夸张的手法、奇妙的想象展现出箜篌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此时期的箜篌也先后传入日本、朝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鲜等国,但到了明代以后渐渐失传。 凤首箜篌(图3)样式与竖箜篌相近,因琴头饰有凤首而得名,其造型优美,装饰华丽,东晋初由印度传入我国,隋唐时期用于天竺乐、骠国(今缅甸)乐和高丽乐中,明代后失传。 可见,无论哪种样式的箜篌在我国均已失传,现在独奏或民族乐队中使用的箜篌,是根据文献记载参照竖琴原理制作的新箜篌。我国...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从传播角度看《孔雀东南飞》对传统文化的反映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