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正数与负数第一课时(一)概述课名是《正数与负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七年级的一堂数学课。本节课所需课时为2 课时, 80 分钟。《正数与负数》课时1 主要学习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并学会运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二)教学目标分析1.使学生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2. 使学生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并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3.初步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4.在负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 学生刚刚进入中学,学习的思维能力处在衔接阶段;2. 学生在学习中随意性非常明显,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3. 具备一定的数学能力,对新知识的求知欲较强。(四)教学重点和难点负数的意义。(五)教学方法探究法(六)教学资源本节课是在多媒体教室中进行完成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教科书;· 专门为本课制作的ppt 课件;· 一些关于正数和负数的图片、flash动画等媒体素材;· 准备的相应教学工具:直尺、三角板、温度计。(七)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大家知道,数学与数是分不开的,它是一门研究数的学问。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小学里已经学过哪些类型的数? 学生答后,教师指出:小学里学过的数可以分为三类:自然数( 正整数 ) 、分数和零 ( 小数包括在分数之中 ) ,它们都是由于实际需要而产生的。为了表示一个人、两只手、⋯⋯,我们用到整数1,2,⋯。为了表示半小时、四元八角七分、⋯⋯,我们需用到分数21和小数 4.87 、⋯。为了表示“没有人”、“没有羊”、⋯⋯,我们要用到0。但在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量不能用上述所说的自然数,零或分数、小数表示。二、师生共同研究形成正负数概念某市某一天的最高温度是零上3℃,最低温度是零下3℃。要表示这两个温度,如果只用小学学过的数,都记作3℃,就不能把它们区别清楚。它们是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相反意义的量还有很多。例如,珠穆朗玛峰高于海平面8848 米,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 米,“高于”和“低于”其意义是相反的。又如,某仓库昨天运进货物218吨,今天运出货物214吨,“运进”和“运出” , 其意义是相反的。同学们能举例子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出:怎样区别相反意义的量才好呢? 待学生思考后,请学生回答、评议、补充。教师小结:同学们成了发明家。甲同学说,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