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小学语文批判性阅读教学讨论小学语文批判性阅读教学讨论 教知识不如教思维,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思考。“停一停”“换一换”“合理化”,让学生从“不思考”“在思考”变成“会思考”“有品质地思考”和“批判思考”,从而形成批判性思维的基本链条,让批判性思维真正走进课堂,走近儿童,本文以《夸父追日》为例,谈一谈儿童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批判性阅读教学。 缘起:课堂上的嘀咕 《夸父追日》是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神话故事。在我们惯常思维和教学中,向往光明、坚持不懈、勇于牺牲、无私奉献是对夸父的基本共识,本学期在讲解《夸父追日》时,却遇到了问题。 课堂上,当笔者提出“你们喜爱夸父吗?喜爱他什么?”学生们一个个正根据预期答案赞颂夸父时,突然耳边响起一声嘀咕:“我不喜歡。”追问再三,那个男生才吞吞吐吐地说:“夸父不是在做傻事吗?他怎么能跑得过太阳呢。”他的话引得学生们哄堂大笑并议论纷纷,也引起了我对既有观点的重新思考和检视:面对孩子“另类”的理解,该如何应对?如何利用呢?笔者开始思索。 很快,笔者就有答案:抓住这个难得生成,尝试运用批判思维,带领学生进行分析论证。于是,课下我给学生留了一份特别作业——找资料,说说你心中的夸父。看到他们眼睛里有光彩闪动,我知道作业留对了。 批判:让思维更深一步 第二天的语文课上,我们就这个话题进行了讨论,学生的观点泾渭分明,展开争论。学生在辩论,我在观察分析:三年级学生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很多学生都有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和明显的从众心理,而批判性思维就是对思维的再思考,这是学生们欠缺的,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缺失的。 课标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鉴于此,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笔者在学生辩论的基础上,先后出示了两份观点不同的资料,带领学生进一步阅读思考。 资料一:肯定夸父,有三项。①《山海经·海外北经》一句话:“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②陶渊明写的《读山海经》: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馀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③成语:夸父追日:比方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资料二:质疑夸父。①《列子·汤问》:“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