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应用型人才培育模式下能源与环境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究应用型人才培育模式下能源与环境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究 摘要:对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满足应用型人才培育目标要求的专业建设改革方案,改革方案中尤其强调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的重要性。 关键词:能源与环境 课程体系 改革 1.引言 我院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成立于 20XX 年,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燃料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而创办的,该专业前身为热能动力工程专业。随着经济的飞速进展,能源的供需矛盾日益激化,尤其是一次能源的大量消耗而对环境带来的二次污染问题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目前,能源与环境成为经济进展的两大主要瓶颈。因此,20XX 年浙江大学率先在国内将原热能动力工程专业更名为“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包含的知识跨了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技术三个一级学科,是一个典型的多学科交叉本科专业。 然而我校与浙江大学在培育模式上是有区别的,首先我校是以第三批招生为主,培育目标定位是以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的高级人才为目标的,且就目前来看全国具有该专业的三本院校极少,如何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既能充分体现专业培育特色,又能很好地满足应用型人才培育模式的需求,这一点在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是一个值得深化思考和系统分析的问题,关于此方面我们在课程体系设置中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究。 2.课程体系设置及存在问题分析 该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基础及院级公选课程:如思政、军体、人文、英语、经管类课程;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公共基础理论知识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如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电工电子学、自动控制理论、力学、工程图学及机械设计、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概论等专业基础知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识课程; 专业课程:如能源转化(含锅炉原理)、热交换器计算与设计(含锅炉计算)、涡轮机械原理、透平机械调节与强度、流体机械原理(含泵与风机)、发电厂热力系统工程、热工信号处理技术、能源生产过程自动化、电厂计算机控制技术、热力环境控制、燃烧污染与控制、基于循环经济的能源环境系统、新能源等专业课程; 实践环节课程: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 上述课程体系设置中,部分公共性基础类课程学分过大,如英语、大学物理等,基础类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近 50%,而专业类及实践环节的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