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带来的心理学思考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时 28 分,四川汶川县 (北纬 31 度,东经 103.4度)发生地震, 震级为 7.8 级。这场灾难令国人震惊, 同时也让世界震惊。全国上下都在忙于抢救还有生还希望的受灾的人们。大批的医疗人员也开始进驻灾区。那么这场灾难所带来的心理影响是如何的呢?一、突发性灾难事件突发性灾难事件指的是灾难往往是突然发生的,顷刻间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对这类突发事件需要有及时的应对策略,包括社会救援系统和心理社会干预系统,尽可能减少伤亡和心理社会后患。二、灾难发生后心理社会干预的重要性灾难对受灾人群的心理社会影响是复杂和沉重的,如果不加以及时处理,会带来长期和不良的后果。 灾难应激应该理解为对灾难事件的正常反应。多数研究指出,灾难事件发生时是进行危机干预的最佳时刻。在灾难发生时, 大多数人不会变得无能为力, 只不过短期内处于不能应付和心理失衡状态,通过心理社会干预使他们增强信心和应对能力,就能有效地增强他们的心身健康水平,预防突发性灾难所导致的心身障碍的发生。三、哪些人群需要心理社会干预?第一级:直接被卷入大规模灾难者。 幸存者需要及时的心理社会援助。第二级:与一级受灾者有密切的个人和家庭联系,可能遭受严重的悲哀和内疚反应者。 幸存者需要心理社会工作队的援助,缓解继发的应激反应。第三者、从事救援或搜寻的工作者, 帮助进行重建或康复工作的成员和志愿者。第四级、受影响区域以外的社区成员, 他们向受灾者提供物资与援助,他们可能隶属某些组织,这些组织对灾难的可能原因负有一定责任。第五级、在临近灾难场景时心理失控的个体,易感性高,可能表现心理病态的征象。第六级、不同人群的混合, 在家中等候消息的与第三级受灾者(但处境安全)关系密切的亲属或朋友,如救援或搜寻工作者的家属。四、突发性灾难事件的心理社会干预的常用方法目前运用较多的突发事件应激晤谈技术(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 ,CISD)进行 CISD时每组人数以 8 人左右为宜, 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员组织,全程过程约 2-3 个小时,分 6 个步骤。分别由导入期、事实期、感受器、症状期、辅导期和再入期组成。其中感受器是当事人情绪最强烈的阶段,不仅要说出在应激事件中最初及最突出的想法,由事件引发的想法的改变;还要表达出情绪,帮助参加者识别事件中的强烈情绪,并指出情绪反应是对非常情境的正常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