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生态修复专题报告1、砂坑治理1.1 沙坑的成因分析导致沙坑形成的原因有人为和自然两种因素,人为的挖沙取石是沙坑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合理的开采利用,破坏地表植被,直接导致沙坑形成。同时风蚀、水蚀也加剧了沙坑的形成。沙坑的特点分析:一般分布较广、且多数比较零散。1.2 沙坑的危害(1)破坏土地、影响地表景观。砂石的开采是以剥离挖损土地为主,显著改变了地表景观, 一般沙坑开采前是有植被覆盖的河滩地,甚至是农田。开采后地貌和植被遭到破坏,由于沙石的挖去,地面形成巨大的沙坑, 且周围堆置着大量的废石与垃圾,严重破坏地表自然景观,形成一个与周围环境完全不同甚至极不协调的外观。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度,景观的破坏越来越多的引起当地居民的强烈反应。(2)形成大量沙尘源,容易就地起砂。沙坑多分布在生态环境原本就很脆弱的河道两侧及荒滩地。由挖沙取石, 破坏了植被和表层土壤,形成大面积的荒沙地。到了冬春季节,风起沙扬。(3)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人工采石挖沙, 形成沙坑,造成周边地段地下水下降,加上人工对地面的扰动,使土壤的抗侵蚀性降低,到了雨季,加剧水土流失,并容易引起塌方等自然地质灾害。总之,由于砂石的开采,沙坑的形成,破坏了生态环境,污染了大气环境,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名的生活水平。1.3 沙坑治理的具体措施(1)大沙坑治理采取小坡平整的措施1)平整最小边坡 1:5。根据植被生长需要及稳固沙土要求,植被自然生长所需坡度不宜陡于1:5。2)尽量保证堤脚护堤滩地宽度不小于30m。3)基本保证每一个横断面内,挖填土方内部平衡,且就近平衡。(2)有常流水的河道,采取引种水草、封河育草的措施,恢复河道的湿地景观。(3)干旱河道采取撒播草籽的措施, 提高河道内的植被盖度, 减少水土流失,避免扬沙。2、土壤改良针对不同土壤质地类型,提出相应的土壤改良措施模式:(1)河道基质为砾石类占主体的地段:首先将河道局部小地形地貌平整处理,然后覆盖一层3-5cm 层厚的生土,并碾压2-3 次,压实,形成一个隔水层。其次将河道内的沙土按照1:1 的体积比例与客土进行混合配置。主要客土材料配比为:黄壤土 60%,有机质(泥炭和农家肥总计15-20%)+植物纤维(粉碎的农作物秸秆 20%-25%)。增加适当的土壤改良剂及保水剂,配好的客土覆盖20cm厚度。(2)沙质土类为主体的地段:河道平整处理,然后覆盖一层3-5cm 层厚的生土,并碾压 2-3 次,压实,形成一个隔水层。将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