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 冯飞 主讲人简介:冯飞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 非常荣幸,到北大马列主义学院和大家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今天上午我讲课的题目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我想围绕着这个方向我具体讲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第二个是战略性与新型产业的发展。虽然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老话题,也是推进我们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核心环节,“十二五”规划的预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后一个题目中央及各地都非常关注。我想就产业结构调整而言,我不想讲很具体、很抽象的概念,我给大家从实证的角度多讲一些实际的情况。 中国经济从 2 0 0 2 年进入了新一轮的高增长周期,高增长周期一直持续到0 8 年下半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我们关键要把握新一轮高增长周期以来整个结构方面出现的一些新特点,而且要看这些特点是不是带有持续性,会不会延续到“十二五”时期。如果把握这个特点,我想突出的应该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是0 2 年以来出现的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新特点。大家知道工业化进程我们可以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工业化前期,工业化开始,工业化中后期以及后工业阶段,那么对应不同的阶段主导部门不一样,主导产业不一样,对应不同阶段的主要驱动因素也不太一样。从当前来看,中国的工业化处在一个中后期阶段,怎么来判断呢?很多国际上的经济学家研究了很多理论,我今天不讲,但我这里面只讲一个大家容易理解的概念,叫做霍夫曼比率,简单的理解,轻重工业之比就是霍夫曼比率,它原有的定义叫做生活资料部门产出比上生产资料部门产出,我简单的用轻重工业之比来定义,如果该比例小于 1,就意味着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这个比率越小,中期阶段甚至中后期阶段的特征越明显。大家看到我们轻重工业之比是从 92 年开始小于 1 的,重工业大于轻工业,02 年重工业进一步加速发展,霍夫曼比率进一步下降,工业化中期的特点凸显出来,所以我们判断中国工业化于 92 年进入中期,02 年进入中后期。当然当时我们作出该判断之后也引起了学者的争论,一些人说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如此之快,中国的资源环境能否承载,会不会引起地方政府对重工业投资热情的高涨进而盲目发展,但我想我们不做价值上的判断,而仅仅就大国经济体的规律来研究一些内在的规律问题。大国经济体的规律一般都沿着我们刚才所说的这个步骤,小国可以跨越中期、中后期,比如像新加坡,靠 IT 、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