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_第1页
1/19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_第2页
2/19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_第3页
3/19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目录一、概述(一)病原学(二)临床表现(三)流行病学(四)诊断标准(五)治疗原则二、发现与报告(一)发现(二)报告三、流行病学调查(一)个案调查(二)密切接触者调查(三)暴发疫情调查四、样品采集与检测(一)样品采集(二)样本保存及运输(三)样本检测五、防控措施(一)隔离治疗传染源(二)切断传播途径(三)保护易感人群(四)其他监测工作(五)区域联防(六)监督检查六、调查报告撰写七、保障措施(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二)加强专业队伍建设与培训(三)加强疫情应急处理的组织领导(四)确保疫苗等应急物资的储备与供应八、附件与附表技术要点思考题培训目的了解流脑基本知识、严重危害和菌群变迁,掌握流脑预防控制措施和流脑疫苗的免疫策略,掌握流脑监测要点。培训方式□授课□讨论√授课 +讨论□其他(请注明)培训课时2 学时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及脑实质损害。以往我国此病发病率及病死率高,近20 年来发病率明显下降。一、概述(一)病原学1、流脑的病原菌为脑膜炎奈瑟菌,俗称脑膜炎双球菌,为肾形或豆形革兰氏染色阴性双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的主要致病成分为内毒素,内毒素作用于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引起坏死、出血,出现皮肤瘀点或瘀斑和微循环障碍,严重败血症时大量内毒素释放可造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及中毒性休克。荚膜多糖为脑膜炎奈瑟菌特异性抗原,分为A 、B、C、 D、X、Y 、 Z、29E、W135 、H、I 、K 、 L13 个血清群。本菌含自溶酶,如不及时接种,在数小时内易溶解死亡。本菌对环境的抵抗力低, 对寒冷、 干燥、高温、 日光及紫外线都很敏感。化学药剂如1%酚、%升汞、%新洁尔灭、 %杜灭芬、 75%酒精等处理很快死亡。(二)临床表现潜伏期为数小时至10d,一般为 2d~3d。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重症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或)感染中毒性休克。约70%患者皮肤、黏膜出现瘀点或瘀斑。(三)流行病学1、传染源传染源是带菌者和患者。带菌者对周围人群的危险性大于病人。2、传播途径病原菌主要借咳嗽、喷嚏、说话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传播,进入呼吸道引起感染。同睡、怀抱、喂乳、接吻等密切接触对2 岁以...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