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简析英汉委婉语和禁忌语简析英汉委婉语和禁忌语 【摘要】了解并掌握英语汉语委婉语和禁忌语中色彩的文化内涵及语义,对英汉双语的认知、学习讨论以及跨文化交际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委婉语;禁忌语;文化差异 汉民族有含蓄委婉、避开直白本意的表达方式,西方人亦有“beat about the bush”的语言习惯。可见,委婉含蓄、烘托着暗示的语言表达方式是不同民族的语言共性。但任何民族的委婉语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透过一个民族的委婉浯,对该民族心理可窥见一斑。 西方人善于恭唯他人,也善于接受他人的恭唯,当面对他赞不绝口,他会频频表示谢意,可是中国人对西方人的恭唯却常感无所适从。尤其是西方人在中国人家中作客,当面赞美女主“beauti-ful indeed”时,男主人因受汉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往往会赶忙否认“哪里,哪里”。这种拒绝恭唯的方式非常符合汉民族深沉含蓄、崇尚谦逊的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甚至可追溯到先秦时代“满招损,谦受益”的哲学思想。但西方人却难以接受汉民族这种对恭唯的反应。根据西方民族的文化习惯,接受恭唯并表示谢意是可取的选择,即使对方言过其实,也不宜直言不讳地否定。这种心理特征和汉民族的心理特征形成了鲜亮的对比。 汉民族的这种含蓄心理不仅体现在对待恭唯的方式上,而且还体现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例如:“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怕热吧?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吧?……母亲听到我多回诉苦之后,曾经这样问他。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席。”(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那就一天给我挑两趟水……挑到我儿子娶媳妇,挑到我闺女出门子,给我挑一辈子。”(电影《归心似箭》) 显而易见,汉民族“留下来给我挑一辈子水”的倾吐爱情方式,和西方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的“I Iove you,I must marry you,I’m dying to marry you”等直率、坦露的心理表现形式形成了鲜亮对比。这种差异的形成,是由于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中国人“对情感展露常常实行克制、引导、自我调节的方式,所谓以理节能‘发乎于情止于礼义’,这也使生活中和艺术中的情感常常处于自我压抑的状态中,不能充分地痛快地倾泄表达出来。” 如前所述,委婉含蓄并不是汉民族独具的修辞方法。从人类社会学的角度看,在人类还不理解或不能理解自然现象的本质时,语言禁忌便开始产生,进而出现禁忌语(taboo),这就是委婉语的早期形成。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演变,语言禁忌不再象原始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