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老街巷,,老味道老街巷,,老味道 1 西街。 有这么一句形容泉州城的话:“半城烟火半城仙”。据资料统计,历史上曾经出现在泉州市区的寺庙有 500 座以上。可以这样说,泉州的每一条街道,每一条小巷至少都有着一尊神佛存在,而且那尊神佛都长年甚至数百上千年在那儿享受人间烟火。泉州人,大都就那样与神佛相近而邻,他们的日常生活穿梭于烟火,他们的信仰被潜移默化,在现代工业与神佛世界的缝隙或两端停留与徘徊。 泉州文化有着严格的传承体系与相对稳定的风俗习惯,所以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但在民间信仰方面一直有着极大的开放和包容性。当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漂洋而来的外来神袛,如印度教的毗舍耶神,泉州人俗称“白狗神”,其庙宇也一直受到附近居民的悉心保护,且香火始终不衰;而在泉州崇武,当地人甚至为 27 位舍身救人的解放军战士建造了一座宫庙,以此作为永久的纪念,且每年正月头三天,“当地人多会来此烧香”。所有神佛等信俗,皆是泉州街巷与民俗的一大内涵及点缀。 走在泉州的老街小巷,目及之处同时不失时尚元素,但却比大城市多出了几分小家碧玉与古朴。在泉州的街巷,不用刻意去追寻,也不用在乎位置,不少街道早已禁止汽车行驶,没有喇叭声,只有无数新旧红砖白石的“厝”与花树,供游客宁静流连。 中西合璧中山路 这是一条泉州老城区最著名的街道。泉州俗谚“东西两座塔,南北一条街”,后一句说的就是它。它形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泉州从古代向现代转折过渡的历史见证。 中山路共分为三截路段,涂门街头以南至新桥头称中山南路,涂山街头至钟楼称中山中路,钟楼以北至华侨新村模范巷口称中山北路。中山路上,罗马式钟楼、大上海理发店、原为施琅将军后花园所在地的基督教堂、花桥慈济宫、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秀才读书的泮宫,散发着古城特有的魅力。 “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中山路浓缩了南国建筑风格,是我国仅有、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它既结合泉州民居的传统特色,又融入海交文化的建筑精华,是历史上中西合璧的成功范例。中山路上集聚了颇多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多样的风姿展现着泉州丰富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20XX 年,泉州中山路荣登为“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榜单。 威远楼位于中山北路,始建于唐,古称谯楼,又称北鼓楼,现存为 1987 年在原“唐宋泉州州署遗址”依照旧制重修。威远楼翘脊瓦筒、雕梁画栋,壮观雄伟,古色...